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职业本科赋能非遗传承:胡光俊专场讲座探索手工艺人才培养新路径
 

职业本科赋能非遗传承:胡光俊专场讲座探索手工艺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成艺时尚设计学院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09-30   |  阅读次数:41次

2025年9月25日下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时尚设计学院,联合校级科研机构非遗数字文创研究所,举办以“守艺·拓界·新生——非遗手工艺与现代行业市场的就业机遇与实践路径”为主题的专场讲座。活动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省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先生主讲。学院党总支书记罗云华出席并致辞。作为学校职业本科教育“科技赋能艺术,艺术传承文化”的有益探索,本次活动吸引了300余名师生参与。讲座通过“大师经验分享+职业路径解析+校企协同展望”三个维度,为服装设计、文化创意等专业学生搭建了传统技艺与现代职场衔接的桥梁。

胡光俊先生作为大国工匠典范,投身蜀锦领域50余年,从成都蜀锦厂学徒成长为国内少数掌握全套蜀锦技艺的大师,其职业生涯是职业教育的生动案例。讲座中,他回顾了师从蜀锦大师叶乃树的学艺经历,系统讲解了蜀锦四大工种、70余道工序的工艺精髓,并强调“传统技艺是职业立身之本”。针对学生关心的“技艺如何转化为职业能力”问题,他结合个人实践指出:1975年首创“双造”织造法填补国内技术空白;2008年创办古蜀蜀锦研究所后,研发“七梭三十六色重纬织造技术”,推动织机电子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3倍;近期还带领团队完成2023年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设计制作,实现了非遗技艺“从工坊到国际舞台”的跨越。胡光俊先生还荣获“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联盟非遗文创专家”等称号。

本次讲座不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蜀锦技艺的魅力,也引发了大家对非遗传承与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胡光俊先生用其毕生的实践表明,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现代市场共生的‘活态资源’。学院将深化与蜀锦研究所的合作,通过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构建‘技艺学习—市场实践—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平台。”

“胡老师‘17年零工资坚守’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情怀,更是可以落地的职业选择。”2023级服装设计专业一名学生表示,讲座后她已报名学院“蜀锦纹样创新工作坊”,计划将传统“万字纹”融入现代时装设计。现场学生围绕“3D建模还原传统纹样”“非遗研学导师职业前景”等问题与胡光俊积极互动,展现出对“技艺+市场”复合型发展路径的浓厚兴趣。

此次讲座是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落实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要求的具体举措。通过将非遗大师资源引入教学,将行业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学院正逐步构建“技艺学习—市场实践—创业孵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为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职业教育高端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注入新动力,也为非遗与现代行业市场的深度融合拓展了新路径。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