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夏县裴介试验基地的家蚕研究室内,一项改写传统养蚕模式的创新实践正有序推进——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落地应用。这一技术革新不仅精准匹配家蚕不同生长阶段的核心营养需求,更有效打破了传统养蚕的诸多限制,为当地蚕桑产业注入强劲新活力,也标志着该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9月17日,记者在该基地的人工饲料养蚕室看到,山西农大蚕科院农艺师王晨阳、尚小芳正有条不紊地喂养蚕宝宝。不同于传统养蚕,这里的蚕宝宝不再单一依赖桑叶,外形似“饼干”的人工饲料已成为它们的均衡新粮。支撑这些健康蚕宝宝“诞生”的,是基地全新投用的催青共育集中智能控制系统——从蚕卵孵化到小蚕培育的关键前期,该系统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实现家蚕前期培育的自动化、标准化,为后续人工饲料饲养筑牢健康基础。
人工饲料的喂养效果,离不开前期精细的制作。基地饲料调制室内,农艺师尚小芳与同事正按标准流程,为蚕宝宝准备下一轮“口粮”。每一步均经科学设计与严格把关,从原料配比到加工工艺,皆围绕“精准满足家蚕营养需求”的核心目标。据介绍,这种人工饲料并非简单混合,而是以桑叶粉为基础,搭配玉米粉、大豆粉,添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科学配制而成,可依据家蚕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提供精准且全面的营养支持。
山西是世界蚕丝业起源地,蚕桑产业是山西传统“特”“优”产业。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蚕桑产业技术史上的重大变革与划时代进步,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山西农大蚕科院加强技术攻关,2023年,《家蚕小蚕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正式制定完成。
标准出台加速技术落地。目前,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已在山西嫘祖故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地完成试验示范,反馈效果优于传统植桑养蚕,其价值远超“替代桑叶”:不仅打破养蚕季节限制,大幅节约桑田资源,有效阻断蚕病传播、避免农药中毒风险,显著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投入,还能优化养蚕布局、促进蚕儿发育整齐,最终推动养蚕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省力化、工厂化转型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