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关于“东桑西移”
 

关于“东桑西移”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7-11-28   |  阅读次数:1055次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为此,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围绕着“东桑西移”工程,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房爱卿。

记者:什么是“东桑西移”工程,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房爱卿:为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商务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工程是以提高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调整茧丝绸行业和区域结构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导向、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文化统领为手段的系统工程。
“东桑西移”是把种桑养蚕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更重要的是把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中西部,比如供应链理念、订单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这些理念、技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将逐步被农民所接受,并逐步改变西部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因此说,“东桑西移”本身是客观发展趋势,是调整茧丝绸行业和区域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内容。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记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房爱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形成全国九大新兴蚕茧产区。并且要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自动缫10组以上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自主创新能力强、集科研开发与生产加工为一体化的丝绸工业大型企业,以及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此外,“东桑西移”工程将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8年),使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取得明显发展,形成一批万担以上蚕茧生产基地,让中西部地区百万蚕农实现人均桑树1000棵,户均增收3000元,使蚕桑生产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支柱产业。第二阶段(2009年至2010年),使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有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取得长足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全面实现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目标,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

记者:如何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

房爱卿: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商务部准备采取多项保障措施,特别是国家从今年开始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东桑西移”工程。2006年“东桑西移”资金主要用于建设50个万亩桑园,建设7500个养蚕大棚,建设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簇,改造50个为基地配套的蚕种场。

为此,商务部还将通过制定生丝及其他丝绸产品的国际标准,促进世界茧丝绸业国与国之间对话,构筑国际丝绸新框架。努力在国际上推广“高档丝绸标志”,使之尽早成为国际标志,推动中国丝绸产品和品牌发展,为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记者:目前在“东桑西移”工程中,为使“东桑西移”工程真正见到实效,是否还有些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将出现的问题有何预防措施?

房爱卿:“东桑西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同时也要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诸多关系。首先是处理好种桑和种粮的关系,不能由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而影响粮食生产。在推进这项工程的过程中,还要防止地方侵占粮田发展蚕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按照中央鼓励种粮的精神,保证基本的粮食面积。其次,要调动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互动机制。不搞行政命令,要求农民完全是自愿参与,政府制定出优惠政策,换来的就是投资、就业和税收。“东桑西移”能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茧丝绸行业特别是蚕茧生产发展很快,原因是近年来市场形势非常好,蚕茧和其他农产品不同,其产业链条很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波动幅度很大,因此,政府、企业、农民都应面对这个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调控,防止一拥而上,企业和农民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风险机制,设立风险基金。

实现中国丝绸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今后要研究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国际市场,在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方面下功夫,加大培育出中国的自主品牌。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