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石泉县中池镇,依托县域“鎏金铜蚕”文化基因与生态保护要求,化限制为优势,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串联蚕桑产业发展全环节,通过坚守生态红线推动绿色转型、破除单兵突进、实现全域协同、贯通全链服务、释放乘数效应三大路径,成功实现了蚕桑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增值的跃升,显著提升了产业效能和蚕农收益,并带动了三产业协同发展。
坚守“生态红线”转变“绿色家底”
谋发展必守生态底线。中池镇立足实际,选择蚕桑产业作为坚持绿色发展、破解秦岭深处产业发展困境的突破口。一是红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支撑体系。为减少在防治桑树病虫害和提高桑树产量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壤、水体以及动植物造成的危害,重点抓桑园标准化建设,推行“统一修剪、统一施肥、统一防病”三统一管理模式,建成100亩以上标准化桑园示范园5处。推广“猪-沼-桑”生态种养系统,农药使用量减少35%,实现桑叶资源零废弃。以“严监管、优生态”为目标,构建“科技监测+常态巡查+联合执法”立体化治理体系,持续夯实生态环保工作,为产业绿色发展架好“高压线”。二是技术创新激活生态价值,释放绿色动力。持续推广两段式共育和三段式养蚕模式,将传统养蚕时间从28天减少到8-10天,实现养蚕批次增加。通过合理调配土地使用,实现桑园套种羊肚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100亩,持续助力农民增收。今年已联合县蚕桑服务中心专业力量和镇站所干部定期开展桑园管理、春蚕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7场265人次,有效提升蚕桑品质,夯实绿色防控基础。三是制度创新保障生态红利,实现绿色增值。全面宣传落实农业产业奖补政策,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完善现有养蚕工厂的配套设施,以“建得好、养得好、示范强”为目标,强化硬件建设与技术保障,提升养殖效能,打造高标准示范基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积极争取苏陕协作项目,再投资150万元完善民主村养蚕工厂,现全镇共有养蚕工厂4个,年养蚕300张,实现经济效益近90万元,绿色规范发展底色持续擦亮。
破除“单兵突进”构建“全域协同”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天地,在秦巴山水之间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破除传统蚕桑产业“产业规模小、生产环节散、议价能力弱”问题是激活全镇发展潜能之关键。一是组织联建,下好全局一盘棋。因地制宜发挥片区带动作用,以青泥涧村、民主村、军民村为蚕桑产业核心生产区,以支部党建联建为纽带,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入开展第一书记“组团服务”、产业观摩交流、专题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全局活力。通过加强村村之间集体经济组织联系,进一步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设备等要素统筹调度、全域流动,发挥3个小蚕共育点、4个智能化养蚕工厂的集聚辐射作用,以优质技术带动发展“银发经济”吸引老年劳动力就近就业。二是产业联动,激活全域发展潜力。在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道路上,中池镇先后实现市级蚕桑产业强镇、县级优质粮油示范基地两大突破,两大产业同步推进中不断配套完善产业道路、污水管网、通讯网络、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绿色生态支撑,黄精产业进入2024年第三批特质农品名录(安康部分)。堰坪村找准乡村振兴绿色密码,发展果蔬智慧大棚、车厘子等产业,率先成为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三是利益联接,凝聚干事创业向心力。以集体经济组织为重要抓手,完善“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统一技术扶持、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收购销售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增强市场议价能力,让个体与集体利益连接更加紧密。依托陕西天成丝业公司帮扶优势和军民村运用方格簇技术基础好的特点,先行打造“方格簇仪评收购模式”试点区,按照“分级定价、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助推蚕茧品质提升、蚕农收益增加。试点户的蚕茧上车率从75.79%提高至90.99%,较传统模式提升15.2%,较传统收购均价提高4元/斤,试点户单产增收300元左右。
贯通“全链共振”释放“乘数效应”
为充分释放蚕桑产业的辐射带动潜能,将其锻造成驱动全域振兴的强劲引擎,中池镇深挖“全链条协同”之潜、拓展“多元化赋能”之路,聚焦产业堵点精准发力,围绕效率提升狠下功夫,瞄准发展空间锐意开拓。一是以全链服务夯实产业基础。通过建立“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防治-统一销售”全环节跟踪保障体系,实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有效连接,配套石泉县产业奖补政策、县镇企专业技术指导和设施设备,让农户养蚕风险进一步降低,经济收益进一步提升。重点推广蚕桑产业发展经验,建立起水稻、预制菜、中药材黄精、椴木食用菌等多个产业的“全链”体系,有效将主导产业“涟漪效应”发挥最大。2024年,全镇申报蚕桑生产经营性奖补49.26万元,小蚕共育1375张奖补6.87万元,中蚕共育奖补188.5张6.6万元。二是以制度创新增添发展动力。为壮大特色产业,立足镇村实际,制定《关于印发中池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制度,实现“村财村用镇代管”,镇财政所定期下沉指导村级资金管理,将“精准、规范、安全、高效”理念贯穿资金管理全过程,确保主导产业壮大有资金有保障、新兴产业发展有资金支持,让资金效用发挥最大化。三是以农旅融合助推提质换挡。结合鎏金铜蚕、丝路之乡历史底蕴和镇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定位,围绕“桑园+粮油基地+预制菜基地”打造特色农业主题公园,解锁特色IP,配套修建观光步道、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生态河堤等基础设施。依托竹林、河滩资源打造烧烤营地4处,单日可承接游客量500余人,通过“农业+节庆+休闲”模式,打造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车厘子采摘节等特色IP活动,两年累计吸引游客超18000人次,带动消费300余万元。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