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广西河池的桑蚕产业正沐浴着政策的“春雨”,一套精准滴灌、系统集成的环境优化“组合拳”,悄然托举起传统桑蚕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跃升。
宜州区德胜镇上坪蚕桑示范区
近年来,河池市紧抓“东桑西移”战略机遇,以系统化政策供给、全链条创新驱动等为着力点,全面优化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去年全市茧丝绸产业产值达46.17亿元,生丝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桑蚕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甘霖”和发展的“沃土”。河池深知,产业腾飞需厚植良田。市委、市政府将桑蚕茧丝绸产业置于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核心,成立专班统筹擘画。一套涵盖产能提升、集群建设、环境优化的专项政策精准落地,形成全链覆盖的“政策矩阵”。企业感受最深的,是实打实的“减负增效”:新入驻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与地方税收叠加优惠;购置设备可获高额市级补贴,叠加自治区技改支持,转型升级动力澎湃;《轻纺城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更从社保补贴、用工奖励到技能培训全方位发力,破解用人难题,让企业轻装上阵、阔步前行。
河池视创新为产业跃迁的关键因素。在政策引导下,科技引擎全速启动。真金白银奖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丝绸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攀升;集中攻坚印染精炼、功能性材料提取等关键技术,国色天丝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更令人瞩目的是“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智慧——桑枝提炼生物碱,蚕沙转化有机肥,一条“吃干榨净”的产业链使蚕桑资源综合产值突破百亿,绿色低碳之路越走越坚实。粤桂协作“飞地”模式引入3000万元活水,专项债5.85亿元“输血”重点项目,宜州经开区茧丝绸产业园企业纷至沓来,印证了创新生态的强大磁力。
位于宜州城西工业园区的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忙碌地工作
从量身定制的政策包到点石成金的创新政策,河池以营商环境的“软实力”锤炼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随着宜州经济开发区茧丝绸产业园、国色天丝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这条跨越千年的丝绸之路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