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蓬安县新园乡的蚕农们小心翼翼地为蚕体接种白僵菌时,这些即将“僵化”的蚕幼虫正悄然编织着南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从传统缫丝到中药僵蚕,四川省南充市蚕桑产业正经历着华丽转身。7月1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4年,全市僵蚕产量达185吨、产值达2800万元,这味《本草纲目》里记载的中药材,正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黄金钥匙”。
企业领头小僵蚕织就大产业网
7月10日,在位于蓬安县新园乡四川迅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蚕共育室里,工人们穿梭的身影与蠕动的蚕体构成一幅繁忙的生产画卷。这家生物农业科技公司,于今年注册并投入生产,主要从事中药僵蚕的生物培育及蚕桑中药产品综合开发。它以“蜀北桑海”僵蚕、桑椹、桑叶、蚕沙等桑源中药为原料,开发系列中药制剂、新型饮片、保健食品和化妆品。
“目前,我们围绕蚕桑中药产业生产僵蚕,僵蚕在《本草纲目》中是有记载的。目前我们年产僵蚕10多吨,带动当地就业70至80人,村民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四川迅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实介绍说。
高坪区会龙镇的南充市纵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样成绩亮眼。该合作社组建于2022年,成立以来,依托标准化僵蚕养殖技术及川僵的品牌优势,年养蚕500余张,生产优质川僵牌白僵蚕10余吨,产值近200万元,吸引周边100余名剩余劳动力参与僵蚕养殖,人均增收1万余元。
“我们在养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接入白僵菌,使其形成僵蚕。为确保僵蚕的品质,我们从蚕种选择、饲养技术创新和菌种研发选育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确保我们的僵蚕完全满足并优于现行药典标准。”南充市纵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杨婷说。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僵蚕是一味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止痛、息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药用价值高。它是让蚕幼虫感染白僵菌后死亡僵化,并在体表长出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粉后的干燥虫体。与普通的丝茧蚕相比,僵蚕经济价值更高,市场需求量极大。目前,国内以僵蚕为原料的药品就有175种、日化产品10种、临床汤剂近2万个处方。
在南充市僵蚕产业的发展中,科技起到了重要的赋能作用。如今,南充市企业已实现从菌种研发到养殖技术的全链条创新。迅康农业开发系列中药制剂,纵赢合作社创新饲养工艺,让这味传统中药在现代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型,而是对蚕桑资源的价值重构。”市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刘泽听表示,从桑椹、桑叶到蚕沙,全产业链开发让“一棵桑树”的价值被深度挖掘。
全域布局绘就产业振兴新图谱
近年来,南充市大力推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僵蚕产业异军突起。在发展中,南充市因地制宜,对僵蚕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分区,主要布局在高坪会龙、蓬安新园、西充义兴等乡镇,做到僵蚕与传统蚕桑产业发展互不影响、统筹兼顾。
同时,南充市还注重培育壮大企业主体,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成功培育四川菲蓬农业等规模化僵蚕养殖企业3家,并以主体带动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此外,全市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加大市级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倾斜力度,支持僵蚕养殖经营主体建设蚕桑基地、配套养蚕设施、开展僵蚕加工等,有力推动了僵蚕产业快速高效发展。
“蚕桑产业是南充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建圈强链工作思路,推进蚕桑产业延链强链,不断丰富业态、创新产品、拓展价值,大力发展壮大以僵蚕等为代表的新兴蚕桑产业,加大僵蚕在医药、保健、化妆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僵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泽听表示。
从传统蚕桑到僵蚕产业,南充正让每一份资源焕发价值,让每一寸土地孕育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变蚕为药”的新路子。
消息来源:南充日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