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宁南正视困难,主动作为 全力彰显企业助农增收的责任
 

四川宁南正视困难,主动作为 全力彰显企业助农增收的责任

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3-09   |  阅读次数:940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宁南发展蚕业的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宁南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州东南部,与我省的会东县、普格县及云南省的巧家县相邻,是一个彝、汉为主多民族杂居的边远山区农业县。宁南县蚕业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106个行政村、630个村民小组,带动了2.5万户农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栽桑养蚕,养蚕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62.8%

截止2008年,全县拥有桑树2亿株(其中“6215”宽窄行桑园15000余亩),全县产茧155789担,较2007年增加5900担,养蚕单产51.5公斤,人平产茧42.4公斤;农户售茧收入1.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售茧收入5200元、人均收入1300元,全县40%的养蚕农户蚕桑年收入达到5000元,养蚕收入上万元的农户1670户。蚕桑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县农民致富离不得、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垮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总结取得成绩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确保蚕业发展政策的连续性。

我县自发展蚕桑产业三十多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蚕业发展不动摇,从领导机构到产业体制,从收购价格到生产扶持奖励,都着立足于长效机制的建立,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始终把保护蚕农利益放在首位,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重影响,我县也保持了每公斤鲜正茧16.80元的收购价格,对蚕业生产的各项扶持奖励高达1000余万元,在茧丝市场的寒冬里,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依然保持良好。

 

二、以“桑园套种”和“二次返利”为突破口,确保农民利益的实现,建立稳定的蚕桑生产基地。

宁南是一个地少、坡陡的山区农业县,长期以来土地的亩产收益一直停留在2000元左右。为了改变农民固有的种植习惯,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蚕桑综合效益的提高,我们于2007年开始发展“6215”宽窄行套种桑园,推行“桑园+蔬菜”、“桑园+畜草+牲畜”等模式,使每亩桑园的收益达到5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情出现波动的时候,我们的蚕业基础没有被动摇,反而因为效益增加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近两年来,我县共栽种“6215”桑园15000余亩,使“巩固四边桑、适度拓展坡地桑、大力发展套种桑园”的工作思路得到有效贯彻。

此外,伴随现代农业机制的完善,合理分配农副产品的收益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我们于2006年开始推行蚕茧收购“二次返利”,根据蚕茧企业经营情况,对售茧农户实行利益再次分配,三年来共计兑现农民二次返利金额500万元,继续完善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保护和稳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桑园套种模式和二次返利措施的实行,稳定了生产基地的发展,壮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所以,在2008年茧丝行情大幅度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我县依然保持了产茧15万多担,实现了增产增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以“独立经营、有效扶持、利益共享”为主要抓手,全力维护相关企业的既得利益,形成和谐的产业运作机制。

产业要发展,其产业链上的诸多环节和要素必须和谐共生,才能保证产业朝着健康稳步的方向发展。截止2008年,全县已经形成了以蚕茧、生丝、蚕蛹深加工、蚕需物资生产、丝绵被加工、物流运输为主体的综合利用格局,拥有1家蚕茧经营龙头企业年产“南丝路”牌干茧3200吨;3户丝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银鸿”、“宜兴”牌高品位生丝700吨;1家蚕蛹萃取深加工厂主要有蛋白粉、复合氨基酸、食用蛹油等产品;4户养蚕器具生产企业年产方格蔟具800万片、蚕室升温炉5000台;1户蚕需物资生产企业年产消毒石灰精粉3000吨和石硫合剂1000吨;3户丝绵被加工业主年产丝绵被2000床。

这些企业,由国有独资、股份制、私营等不同经济主体组成,要把这些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联系在一起,依靠大而全的集团公司来统领和经营不太现实,同时也不便调动各环节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寻求产业良性发展方面,主要是找准“利益”这个支点,实行“独立经营、有效扶持、利益共享”的操作模式,一是立足蚕业生产的需要,对这些企业生产的物资在推广应用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扩大企业的生产空间,同时极大改善了农户的养蚕基础条件;二是对缫丝等企业的原料供应,在顺应市场的前提下,给予数量和价格方面的优先和优惠,确保缫丝企业正常运转,实现优势资源本地化加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财政来源。从运作的效果来看,可以概括为“富了农业,活了工业,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2008年,在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下,全县茧丝及相关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多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吸纳了3000多城乡人口就业,为解决城乡人口就业、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同时,对各位领导和同仁长期以来对我县蚕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