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律,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商务部近日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桑蚕优质基地,实现茧丝绸行业结构合理布局。
“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发挥行业区域性优势。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说,东部地区作为传统桑蚕产区,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桑蚕业已逐步失去优势,目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
与东部地区桑蚕业下滑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中西部地区桑蚕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05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达到140.16万亩和14.03万吨,蚕茧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四川、重庆、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市桑蚕业发展也呈现迅速增长势头。
黄海说,目前我国桑蚕业地区间区域转移趋势已经形成,客观上“东桑西移”已经开始。商务部为顺应这个趋势启动“东桑西移”,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导致我国茧丝绸行业格局发生相应变化。
黄海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服务网络体系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形成广西、云黔、陕甘宁、赣皖、湘鄂、豫晋、川渝、新疆和辽吉黑九大新兴蚕茧出口产区。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但气候环境恶劣,沙荒、旱地、坡地较多。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因此,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黄海说,本次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桑蚕业,对于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解决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加快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蚕农总收入高达5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10%。目前,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农民种桑养蚕,每亩可实现收入2000元;广西等地农民种桑养蚕,每亩可实现收入3500元。
另据报道,2006年我国将从四个方面推动茧丝绸行业发展。一是由于国内外丝绸市场继续好转,丝绸消费呈增长趋势,应当加强宣传,引导蚕农适当增加蚕茧产量。同时,高度重视蚕种供应紧张情况,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保证优质蚕种供应。二是为保持生产的稳定和蚕茧质量的提高,中西部和零星产区应认真做好产业基础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蚕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系列服务为手段的蚕业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对供应蚕种的检测力度,确保蚕农使用质量合格的蚕种。同时,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确保蚕茧质量稳步提高。四是加大丝绸产品品牌工作力度,积极开发质优物美的新产品,引领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有序发展。
我国既是世界蚕丝生产大国,也是蚕丝出口大国。最新海关统计表明,今年1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7.62亿美元,其中茧丝绸类产品出口2744.84吨,金额6919万美元,平均单价25美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4%。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