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蚕业新的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蚕业新的发展

来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蚕业新的发展  |   作者:向仲怀   |  发布日期: 2009-02-27   |  阅读次数:1072次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推进蚕业新的发展
 
首席科学家  向仲怀
 
 各位专家、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期盼已久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在地镇江市召开了,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我国蚕桑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农业部、财政部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研究落实我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部署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同时,为推动技术体系的建设,还要学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我有幸作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专家,倍感荣幸,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和极大的压力,我感谢农业部领导的信任,感谢各岗位专家的支持。下面,我就蚕业技术体系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全局规划,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一建设思路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部和财政部2007年开始启动的水稻等10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凝聚合力、服务产业、创新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2008年新增40个农产品全面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作为40个农产品之一进入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框架设计由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每一个农产品设1个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首席科学家岗位,每一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6个左右功能研究室和10~35个岗位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若干岗位,每个岗位聘请1位专家(团队),并由中央财政稳定支持每年70万元基本研发费。其主要职能:从事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与集成,解决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整理分析农业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组织相关学术活动;监管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运行。体系的另一层级是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和市场特色,在主产区设若干综合试验站,每站设站长岗位(团队),中央财政稳定支持每个试验站每年30万元基本研发费,其主要职能: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疫情、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目前,全国已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13个功能研究室、945个岗位专家和970个综合试验站。

    根据一年多的试点表明,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首先是凝聚了农业科研力量,提升了整体实力,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了311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产学研结合,使农业科研力量优化整合。其次是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在选题立项上紧紧地把握产业需求,管理方法上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经费支持上实行“以需求定项目,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持续稳定支持一批优秀专家,是科技支撑产业进步的创新。第三是促进了科研人员深入一线,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第四是加强了应急科技服务能力。第五是支持了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产业技术体系抓住了农业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我国农业的国情特色,是科技支撑产业进步的创新。蚕桑产业本次纳入50个体系之列,这是促进蚕业发展极好的历史机遇,我们按照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必将推进我国蚕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构架与思路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蚕业遍及全国26个省区的1000多个县,拥有1000多万亩桑园,1000万户蚕农,丝绸工业年产值已愈1000亿元,蚕农收入每年有100多亿元,蚕业已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的支柱或骨干产业。我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成为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产业。根据全国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的“适度增加桑园面积,努力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养蚕效益”的指导思想和“稳定优化东部,逐步提升中部,积极发展西部”的战略;根据规划到2010年桑园面积达到1300万亩、蚕茧产量达75万吨,建设100个年生产优质蚕茧3万担以上、桑园面积稳定在2万亩的基地的发展目标;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趋势,2007年经深入调查研究、多次研讨,提出了约三万字的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及框架设计报告,其主要内容也是行业专项的研究框架;2008年9月,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产业技术体系实施方案的要求,提出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经农业部批准,以农科教发[2008]10号文公布,将作为本次会议文件印发。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蚕桑产业区域综合试验站二个层级构成,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向仲怀院士,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其中:遗传育种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学,主任鲁成教授;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任张国政研究员;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任沈中元研究员;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任廖森泰研究员;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主任胡祚忠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室依托浙江大学,主任顾国达教授。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的26名长期在产业第一线从事研究的专家组成,其中:教学单位11人,占42%;科研单位15人,占58%。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共25个,分布在18个主产省区。整体来看,岗位科学家聘用和综合试验站设置基本覆盖了占我国蚕茧总量95%以上的产区,整合了我国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既是我国蚕业科技力量的一次大整合,也是我国蚕业科技人员与蚕桑产业最大规模的一次紧密结合。我相信,在新的机制运行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必将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针对我国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产业间竞争、生产要素竞争压力,以及“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桑蚕产业发展的储备性、跟踪性和前沿性研究,建立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平台,重点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和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技术问题,构建 “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蚕业技术体系,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方案,支撑中国现代蚕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根本任务是支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持续稳定的增加农户收入和企业效益。当前我国蚕桑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系列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对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前,我们对产业技术需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产业技术的核心任务(讨论稿),但是随着“东桑西移”、“亚热带蚕业”、“沙地桑”、“饲料桑”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全面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研究相应技术支撑。近年来,蚕桑产业在比较效益和产业稳定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我们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和站长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科技创新的成果来解决产业发展的新问题。

    三、改革创新,团结合作,开创我国蚕业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我国蚕业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国家通过东桑西移加大对产业的投入,通过“863”、“973”计划加大了蚕业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公益性行业专项、产业技术体系、“948”计划加强了对应用科技的投入;国家对蚕业如此巨大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近年来,以家蚕基因组为代表的基础科学成就,为现代蚕业展现了光明前景,我们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首批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长,既是光荣的任务,但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重大责任。为建设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我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爱岗敬业,担负起历史责任。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要充分认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由过去以争取项目、完成项目为主线的科研模式,转变到以产业为主线、按照产业需求解决产业发展的难题、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式,这是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对农业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蚕桑产业还有更深的意义。当前是我国蚕业面临改革发展最好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振兴蚕业的历史使命,我们参与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全体同志,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刻苦攻关,改革创新,深入蚕业生产第一线,在体系建设中贡献我们的才智,为我国蚕业发展作出历史性的新贡献。

    其次,要真心实意根据产业需求,把握建设重点,落实具体任务,突破关键技术,支撑蚕业发展。作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要针对当前蚕业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发,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要开展产业发展关联的科技基础性工作、前瞻性研究以及应急服务。这些都是通过各功能研究室和岗位专家的研究与工作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功能研究室和岗位专家深入调研,把握产业需求,组织攻关、落实任务、重点突破,尽快取得一批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技术成果。综合试验站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好成果熟化、转化、试验示范和科技服务功能,积极承接相关技术成果,组装配套,直接为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建设一批先进典型示范基地,造就一个具有时代标志的现代蚕业。

    第三,要强化管理创新,健全管理机构,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岗位职责,创新运行机制。这不仅需要发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托单位的作用,更需要体系专家的高度自觉性。会议将讨论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岗位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是产业技术体系的运行保证,也是对体系专家工作和行为的规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系存在的基础。我们体系专家要以高度责任心和极大的自觉性,以自身的行动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国家投入产生最大科技成效,坚决杜绝挪用、浪费、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发生,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有效管理。

    第四,要团结合作,不辱使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成是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原则下,整合了全国优势科技资源,其任务是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产、学、研、农科教的专家在一起,成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核心队伍,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这要求我们体系专家要有宽广的胸怀,强烈的合作意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要十分珍惜我们的团队,不但在体系内部要紧密合作,还要团结未进入体系岗位的科技人员,多向其他体系的科学家学习;要努力做到踏实苦干、开拓创新,出色完成历史赋与我们的任务。

    同志们,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丝绸之路上光彩照人的里程碑。本次会议我们要深入研讨蚕桑技术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技术体系运行管理工作细则,布置落实下一阶段的任务,标志着这一系统工程的启动,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好会议,贯彻落实好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精神与各项政策规定,把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好,为我国蚕业发展作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9.2.16 江苏·镇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