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桑枝变废为“宝” 由“柴”生财 走出生态循环路
 

桑枝变废为“宝” 由“柴”生财 走出生态循环路

来源:四川丝绸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02-13   |  阅读次数:73次

初春时节的盐边,处处弥漫着温暖清新的气息。桐子林镇金河村中丝天成桑枝食用菌培育房里,一排排种植架被分隔成一个个小格子,整齐摆放着菌包。每个菌包都包裹着一层塑料膜,仅在顶端留有“出口”,一簇簇菌菇“探头”而出,甚是肥硕饱满,色泽也极为鲜亮。

640.webp.png


      上午8时,工作人员雷琴忙碌的身影在培育房内穿梭。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将一朵朵呈“伞”状的菌菇采摘下来,整齐堆放。“这些菌包的主要原材料来自当地的废弃桑枝,我们将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雷琴介绍道。盐边,这个有着“中国果桑之乡”美誉的蚕桑大县,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桑树枝条,在传统蚕桑生产中,桑树枝条虽有少部分用作燃料,但大部分被废弃。以往只能被当作柴火或者直接丢弃的桑枝,是怎样实现华丽蜕变,让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成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香饽饽”的?


640.webp (1).png


       据了解,为有效解决桑枝废弃问题,中丝天成(攀枝花)丝绸有限公司探寻出了一种生态种养循环模式。企业用废弃桑枝取代以前的杂木,使其成为种植食用菌的主要培养料,用以生产桑枝菌菇,而采摘菌菇后的菌包经过发酵处理,还能作为优质的桑树肥料还田种桑,形成“桑—蚕—菌—肥”的循环产业模式,实现了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该企业已在金河村建立5个智慧化菌菇培育房,并于去年12月中旬开始试行投产。“每个菇房能够放置3000多棒菌包,一天的菌菇采摘量可达100多斤。” 雷琴表示,培育房采用智能化系统,只需在手机上进行操作,就便可调节房内温度、湿度。企业还在国胜乡设有菌包研发基地,每年收购将近5000吨的蚕桑枝条,年产菌包30万棒,培育出姬菇、秀珍菇、榆黄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实现了桑枝香菇年产量120吨,真正做到了由“柴”生财。


640 (1).webp.png


       一根小桑枝,走出生态循环路,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提高桑枝综合利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了“蚕+菌+农户+生态”共赢的目的。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