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20多年蚕,但这个时节卖茧,从来没有过。”12月1日下午两点,邓庄村蚕农顾洪林满载着一袋袋蚕茧准时抵达收购站,鑫缘集团首批“晚晚秋”适龄转桑蚕茧开秤收购,为图个好彩头,顾洪林特意赶了个早,希望头一个过磅。
雪白的蚕茧映衬着丰收的笑脸,收购现场,顾洪林一边忙不迭地倒茧,一边兴奋地和记者算起了“收益账”,“我一共养了一张纸,14天左右就能结茧,蚕茧产出120多斤。这茧是真好,比春茧的质量都高。”验货、定级、过秤、开票……顾洪林家的“晚晚秋”茧每公斤定价达到了63元,收入4000元。
14天,收入400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联农带农富农 首批“晚晚秋”蚕茧开秤收购
按照惯例,中秋蚕茧收购完成后,蚕农们的忙碌便要告一段落。为何初冬时节,茧站仍在忙碌?
原来,今年11月初,鑫缘集团在前期工厂饲料化养蚕模式成功基础上,首次试点联农带农饲养,小范围推广“晚晚秋”蚕,即工厂自动化养殖至四龄期后分包给蚕农养殖,有效延长了蚕农的“增收线”。这批共9张纸的“晚晚秋”蚕于11月9日发放给试点农户,今天统一收购。
鑫缘集团海安片区分公司经理吴同满介绍,每年春夏秋三季养蚕后,一般桑树上还会剩余大量桑叶,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我们就思考:能不能增加一季养蚕,将这些桑叶充分利用?”
增加一季养蚕,最大的困难是蚕种和低温天气。鑫缘集团双管齐下,实施“工厂+农户”“自动化+饲料化”养殖模式,前期通过人工培育出体格健壮、成活率高的小蚕,后期发放给农户后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早期农户养蚕遭遇的桑叶不足、病虫害等风险,实现大规模的集中饲养,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蚕儿五龄期后需要大量饲养空间和人工的问题,实现企业和蚕户的合作共赢。
每公斤高达64.5元 “白茧子”变“红票子”
“从蚕卵孵化开始,幼虫要从一龄蜕化成五龄才开始结茧,这个过程需要1个月左右,但是“晚晚秋”蚕只需要14天左右就能结茧。”尽管有着收益高、生产周期短、风险小等多重优势的叠加,鑫缘集团海安片区分公司经理吴同满对于首批9张纸的试点蚕农人选依旧深思熟虑,“我们选择了具有一定饲养经验的蚕农,且分散在各个村,确保试点效果。”
和顾洪林一样,砖桥村蚕农于金仁也是此批试点蚕农之一。从一开始的忐忑到如今的丰收,于金仁坦言,养蚕的过程也是摸索经验的过程,但鑫缘集团送蚕到户,一对一的技术指导让自己安心不少,“技术人员早晚都会来,我们按照建议,在蚕房内使用加温设备,温度控制在25℃左右,同时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
于金仁此次和其他四家农户合作,共认领了三张半的小蚕,每户增收达1000多元。“这个时候正是农闲,实在没想到十几天就能挣这么多,明年‘晚晚秋’发种我还要养。”·在今日收购现场,通过仪检计价,品质最好的可达每公斤64.5元。“今天收茧,是历史性突破,以往这个时节是没有蚕茧的。如今,不仅可以养蚕,还能增加蚕农收入,预计每亩桑田可增收2000元。”吴同满告诉记者,明年将继续推广“中晚秋”“晚晚秋”蚕,预计全市发种7500张,真正做到联农富农。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