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重庆市蚕业生产情况
 

重庆市蚕业生产情况

来源:重庆市蚕桑技术指导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2-09   |  阅读次数:875次

2008年重庆蚕业部门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的情况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调整全市蚕业布局,强化蚕种质量监管,在提高蚕茧单产、质量和蚕业综合效益做文章,取得了比预期要好的成绩。

一、主要指标

全市养蚕发种68.8万张,产茧2253万公斤,单产 32.7公斤/张,同比-23.3%、-20.0%、+4.1%。生产原种2.9万张,同比-6.5%;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74.6万张,同比-29.2%

二、主要特点

1、蚕业发展向适宜区域转移取得实效

黔江、云阳、彭水、巫山等区县发种、产茧在全市减少情况下,仍然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发种、产茧巫山增长48.6%42%、云阳增长29.7%33%、彭水增长20%以上。尤其是黔江区发种3.8万张,产茧2.7万担,单产36公斤,蚕农售茧收入2277.9万元,同比增46%63%11.1%56.14%。实现了发种、产茧、养蚕单产、蚕农收入四个大幅增长,

2、依靠科技兴蚕,蚕茧单产质量大幅提高

通过电台直播节目、电视台专题片以及培训会、印发技术资料、推进高效生态蚕业、多批次滚动养蚕项目等多种形式在广大蚕区推广、普及蚕桑科学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全市蚕农养蚕病害损失少,平均张产茧达32.7公斤,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3、“东桑西移”“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地领导高度重视“东桑西移”、“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项目,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积极组织实施。据统计,“十百千万”项目区新栽桑7500多亩,嫁接良桑2100多亩;新(改)建共育室2000余㎡,蚕房及大棚2000余㎡;推广省力化蚕台3000余套,方格蔟95万多片;建消毒池250口,蚕沙坑130口,修建沼气池80口。配套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4、探索蚕桑组织化新模式取得积极进展

垫江县按照“企业+基地+蚕农”的经营模式,全县养蚕次数增加到78个批次,确保蚕桑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合川区蚕桑专业合作社逐渐壮大,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云阳县政府出台栽桑、养蚕及科技推广等政策,积极扶持发展养蚕大户,收到新栽桑1700万株、新修大棚200个及推广纸版方格蔟71万片的较好效果;万州区创新蚕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在全区15个蚕桑基地乡镇实施公司建基地+协会+农户,合同订购、全额收购、对年养蚕3张以上的重专大户进行补贴,探索了村级工厂化养蚕和联户大棚养蚕,均取得较好成绩。

5、蚕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成功

合川区在全市首次开展全覆盖政策性蚕桑保险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全区5.1万户蚕农,桑蚕保险61736张,保费61.736万元,投保金额2160.76万元,赔偿蚕农955户,金额26.7万元,户平279.2元,蚕农因病害等损失得到一定赔付,较好地化解了蚕农养蚕自然与疫病风险。

6、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取得新进展

在潼南县明宇公司桑枝食用菌开发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梁平、石柱等县在桑园间作、桑园养鸡等方面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效果。梁平县和林镇田子钢、金代镇谭由兴两大户桑园养鸡已出栏土鸡1855只,实现产值11.13万元;石柱县在宇城坝300亩桑园内养殖土鸡2万只,产值120万元,加上养蚕收入,亩桑产值有望实现5000元。

7、加强蚕种质量监管

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站认真开展了越年蚕种、冷(即)浸蚕种和外调蚕种的成品质量检验检疫以及杂交率检测工作,严把蚕种质量关,将不合格蚕种处理在出库之前,全市未发生蚕种质量安全事故,保证了蚕农的用种安全。同时顺利通过了市质监局的复评审和计量认证(换证)评审,取得蚕种质量检验资质认定证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茧丝绸市场行情疲软,蚕茧价格低,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重挫。

2、蚕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蚕业生产基础薄弱、设施设备落后。

3、农村劳动力缺乏,桑树资源利用率低。

四、2009年目标及工作重点

目标:全市养蚕发种70万张  产茧50万担;生产合格原种2万张、一代杂交种85万张。

工作重点:一是编制重庆市茧丝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继续推进“东桑西移”、“十百千万”工程和多批次滚动养蚕、高效生态蚕业项目;三是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尤其是桑园的综合利用;四是推进蚕业保险,为蚕农化解自然和疫病风险,保护蚕农养蚕积极性;五是推进蚕业专业合作社和桑园土地流转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强蚕种质量的监管力度,确保蚕农用种安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