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沪滇山海情:新思路“织”出新“丝路”
 

沪滇山海情:新思路“织”出新“丝路”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3-11-22   |  阅读次数:107次

       走进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陇把镇邦外村的桑枝木耳加工厂菌菇种植大棚,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抬头一看,棚内的铁架上整齐地码放着层层的圆柱形菌包。“这些菌包刚种上香菇菌丝,需要在避光的黑色大棚里生长。”指着菌包,种植基地的负责人热情地介绍,“不过……”负责人顿了顿卖了个关子:“我们这里的菌包腐料跟平常的菌包腐料不太一样!”记者好奇,“有什么不一样?”负责人有些骄傲地揭晓谜底,“我们这里的菌包腐料是利用周边村民废弃的桑枝条粉碎后配比制作的。”陇把镇邦外村的桑枝木耳加工厂菌菇种植大棚陇川县一直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是云南省“一县一业”蚕桑产业特色县,而陇把镇是陇川县蚕桑生产的重点乡镇,有着4千多亩的桑园。“以前每年冬天剪下的桑枝基本都被村民作为废物丢弃或焚烧处理,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陇把镇副镇长蔡维古说,如今原本废弃的枝条有了新效用,正是得益于邦外村这个菌菇加工车间的建立。几年前,上海市青浦区援滇干部聘请专家到镇上考察调研,通过调查分析后,选择在邦外村建设扶贫车间。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桑枝木耳加工厂入驻。“我们回收周围村民冬管剪下的桑条,将其粉碎后科学配比制成菌包腐料,用于培植食用菌。”桑枝木耳加工厂经理叶先宏介绍,现在工厂生产的食用木耳、香菇在供应本地的同时,还销往了东部沿海城市。蚕茧卖钱,桑条回收变废为宝,而桑园遮阴的自然条件还能为桑枝黑木耳提供生长发育的场所。桑枝木耳加工厂建成后,工厂每年交纳的租金成为了当地村集体收入,同时还吸纳了50余名周边村民进厂务工,而桑菌培植的生态循环模式也让邦外村养蚕户们在获得传统卖茧收入的同时,还额外增加了桑条售卖和桑地内套种木耳收入。生态循环的蚕桑产业发展思路给蚕农们开拓出了一条新“丝路”,邦外村的车间有了好成效,上海市青浦区继续在邦外村隔壁的邦湾村投入700多万元资金,帮助当地建起了烘茧厂房,延伸了陇把镇蚕桑产业链条。沪滇帮扶资金帮助邦湾村建设的烘茧厂房陇把镇的蚕桑产业发展只是上海市青浦区对陇川县蚕桑产业的整体帮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陇川县的沪滇帮扶项目重点投向小蚕供应基地、蚕桑示范基地、蚕棚建设以及化肥、种苗等多个环节。借助机遇,陇川县以蚕桑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主线,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蚕桑种植养殖技术标准,引进多家集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蚕桑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蚕桑产业现有资源等方式,提高产业带动力,推动产销融合发展。如今,通过探索形成的“政企农”多赢发展模式,桑蚕产业已成为陇川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凭借蚕桑产业,陇川县也入选了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和第二批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走出了一条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