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排的蚕室、鸡舍和加工场环抱在一大片桑园之中,一阵河风吹来,桑树不停地点头,池塘里鱼儿时而跳跃,好似在迎接远方的客人。来过这里的人,都有一种舒适、温馨的感受。这就是如东县马塘镇马西村十七组严俊的家。
严俊的爷爷、奶奶于七十年代就在村副业场养蚕,自从农田承包后,全家人就把栽桑养蚕作为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项目,从栽植1200株胡桑树苗开始,到1997年底桑园面积发展到6亩,当时刚三十出头的他,在祖辈、父辈的引导下,操起了这门行业。初中毕业的他,比同龄人更肯吃苦,非常爱学习,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遇到一些技术难题,除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外,还主动到农技站咨询,并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2006年他积极报名参加县蚕桑指导站举办的培训班,通过培训,更加全面地掌握了科学栽桑养蚕的知识,使他倍受鼓舞,于当年秋季,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新栽了10亩桑园,桑园总面积达到16亩,在去年春季又投资了3万元建起了16间小蚕共育室和大蚕室,采取自育、自养的模式,采用小蚕一日一回育和大蚕漏空透气育技术,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蚕茧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2008年,他被遴选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蚕桑项目示范户,通过认真接受技术指导员的指导,饲养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全年饲养48张蚕种,虽然晚秋蚕在小蚕期遇到空气污染,出现小蚕中毒摇头的现象,使蚕茧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全年仍产茧1678公斤,茧款收入30722元,亩桑效益达到2048元的好成绩。扣除种桑养蚕的直接成本、临工工资和土地流转费用,虽然茧价下降,仍然取得了近8000元的纯收益。
严俊在搞好养蚕的同时,还不断摸索科学种养,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在桑园旁边挖起了5亩多的鱼塘,建起了一次能饲养3000羽的鸡舍,把养蚕、养鸡、养鱼结合起来,利用鸡粪养树、蚕沙喂鱼、池塘淤泥再养树,形成产业链。除此以外,还利用养蚕空闲期帮助周边农户进行粮食加工、收购杂粮,开办了农贸经营零售点,搞起了农贸结合,提高了家庭的总收入。通过改变观念,实施规模发展,推行科学种养,近几年来,他每年的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让他——个普通的农村人真正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成了马塘镇农村创业致富的领头雁。最近,他又有了更新的目标,在桑园旁边新开挖了10亩鱼池,计划在省道334复线开通后,开办农家乐休闲观光项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