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广西蒙山县全县茧丝绸产业实现税收收入超860万元,蚕农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全县农民蚕茧收入超过1亿元……这些是蒙山县实施“红色初心、五彩丝绸”党建工程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2022年以来,该县立足本地丝绸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红、绿、白、金、橙”五色工作法,凝聚产业链上村党组织、龙头企业、涉企涉农部门等各方力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资源,为茧丝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全产业链党旗飘“红”。按照“产业党委+龙头企业+基地+联合社+党员+农户”的模式,成立1个县茧丝绸行业综合党委和4个乡镇级桑蚕行业综合党委,形成“1+4”发展格局。吸纳桑蚕合作社、行政村、茧丝绸企业、县直单位等70多个党组织,组建茧丝绸产业链党建联盟,500多名党员下沉到茧丝绸产业的“绿”“白”“金”“橙”等环节,覆盖到种养、加工、销售、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中,形成“综合党委—链上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党建联盟联席会议制度,以月汇报季总结的工作模式,加强工作互动、信息沟通,推动资源共享、服务共推、事务共商、发展共促。
先锋示范万亩桑“绿”。通过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动,把桑蚕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来抓,选派党员先锋进蚕房、访桑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谈市场、算收入,增强群众发展信心。为推广桑叶新品种,在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建设桑蚕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县级示范园区7个、乡(镇)级示范园区8个。全县现有桑园6.11万亩,2022年以来,改良提升低产桑园约2万亩,培养致富带头人45名、培育致富带富党员26名,带动10.5万村民种桑养蚕。
头雁领航千吨茧“白”。茧丝绸产业党建联盟把丝绸产业当作书记工程来抓,党组织书记身先士卒,利用空闲时间深入蚕农家了解养殖情况,协助解决农户在种养、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与茧丝绸企业华虹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全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小蚕共育基地,配备催青室、贮桑室、育蚕室、消毒池、控温补温设备等,在共育基地把小蚕统一育到四龄后分发给农户,做好从养蚕、结茧到蚕茧收购等环节一站式服务,同时推广旋转上簇、自动化养蚕等技术,促使蚕茧产量和质量全面提高。据了解,全县80%蚕茧质量达到5A标准,全年蚕农人均增收3万多元,全县农民蚕茧收入超过1亿元。
两新助力聚丝“金”。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推进企业党支部建设,为企业稳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共促成华虹、中丝成、五丰等5家茧丝绸企业成立党组织,在全县规上丝绸企业中成立党组织占比达62.5%。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党务工作的机关党员兼任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指导企业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政治生活,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将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吸收进党组织,带动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双提升,促成了缫丝、炼白等环节技术革新。在蒙山县丝绸产业园,先后涌现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委员劳显兰等技术能手17名。
部门联动百企事“橙”。加强对茧丝绸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指导,整合县工信、农业农村、市场监督、人力资源等22个部门力量,以党员活动日、企业服务日活动为抓手,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厂门口、车间里,确保茧丝绸产业有序发展。梳理形成企业待办问题清单,对能马上办的由链上党支部马上协调解决,不能马上办的限定日期办结,由综合党委协调解决。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由县组织部门成立专项督导组,定期开展督导,对办结效率高、成效好的链上支部,在评优评先、提拔晋升中优先考虑;对不办或超时办结的进行约谈,不断激励党员担当作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