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养蚕,在我们忻城县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家庭式养蚕更是‘遍地开花’。”11月30日上午,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的黄秀益、黄秀葵两姐妹一边介绍自家科技养蚕的情况,一边用手机现场演示操控科技养蚕。
在这块占地不到500平方米的蚕房里,黄秀益、黄秀葵的手机里都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搞起了物联网,光照、温度、通风、气压在手机上一键就能轻松搞定。“我们的养蚕是现代‘黑科技’养殖模式,只要手机有通讯网络,我们就能随时监测到蚕房内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蚕龄特性和季节设置相应参数,实现手自一体控制蚕房内的设备。现在,我们可以随时下田务农,即使是去外地探亲几天,也很放心,而且产量有保证。”
黄秀益、黄秀葵两姐妹是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农 投时宜公司”)试点的家庭农场新模式示范户,也是数字化智慧蚕业云平台的最大受益者。2022年她们饲养了12批共75张蚕,获得蚕茧总收入约18万元、养蚕成功率达到了95.7%的不俗成绩,其人均收入和养蚕成功率、蚕茧质量、蚕茧售价等明显高于周边农户。两姐妹说,这样的家庭式“科技种养”是近年来广西农投时宜公司带领村民发展的主要方向,村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APP终端远程遥控(监测)气压、海拔、各类气体要素等,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不用外出务工,在家也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明年,我们还打算扩大养殖面积,有‘黑科技’的加持,我们摇身一变成了‘智慧农民’,对未来的生活我们很有信心。”
在河池市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外猫屯,上半年蚕农的第2批蚕出现了大面积中毒现象,广西农投时宜公司技术部门收到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技术团队赶赴现场。经勘察,发现蚕是食用了被农药污染的桑叶而中毒,并立即做出为蚕解毒分批提青的建议。这时已有3户蚕农将蚕倒掉了,还有6户蚕农犹疑不定,经过技术员的耐心沟通,最终蚕农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解毒、提青,结果蚕体慢慢恢复过来,最终的采茧收成达到2510斤,避免了将近7万元的财产损失。
如今,“智慧农民”与“科技农业”紧密相连,而其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在做支撑。经多年实际营运,广西农投时宜公司将大量的入户指导成效与行业调研数据整理汇总,探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标准化桑蚕养殖技术流程规范,为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百姓,助力县域桑蚕产业振兴,有效解决桑蚕养殖户饲养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确保农户创收增收得到基本保障,广西农投时宜公司采取多维度、立体化方式推进技术下乡、科技下乡服务农村基层,并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在各乡镇政府职能部门的引荐下,2022年广西农投时宜公司下乡开展桑蚕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共计32场,涉及红渡镇、新圩乡、古蓬镇、北更乡的26个行政村,参与培训人数场均50人次,共计1600多人,其中脱贫户占比85%,培训资料对应发放1600份,蚕药及消毒用品发放约1.3万元。培训主题围绕大蚕养殖与环境的关系、日常消毒注意事项、养殖标准如何规范、纠正农户过往不正确的饲养方式方法,如何提高蚕茧品质等展开。技术培训员还与到场农户进行良性互动,对蚕农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疑惑进行解答。培训会不仅得到各乡镇政府的认可,也一致获得与会群众的好评。
“我们有能力,有信心让科技农业的阳光,照进更多的农户家中。”广西农投时宜公司总经理陈国民说,在黄秀益、黄秀葵的大棚内,蚕房里全部配置视频监控和环境数据监测等智慧农业设备,并高标准配套完善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环境数据采集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及机械化方格簇等设施,真正实现“智慧农民”与科技种养相结合。这里创新采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的发展模式,推行“统一流程、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基本实现了管理制度化、种植标准化、监管智慧化、销售品牌化、服务融合化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