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经济指标
08年,我县拥有蚕农3750户,优质桑园面积9500亩,全年发种量10600盒,鲜茧生产量650吨,比去年增长27.5%,全年平均鲜茧收购价格9元/市斤,收购价格略高于周边地区,但均价比去年降低10%,县域内有鲜茧收购站6个,分布在桑园面积集中的4个乡镇,方便了蚕农就近销售并确保全县茧源不外流。
二、提供优质服务,提高鲜茧产量
08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杜楼镇由于缺少劳动力桑园面积有所减少,但是06、07年新植优质桑园已经长成,正处于产叶旺盛期,整体产叶量远远高于去年;杜楼、张庄寨等乡镇蚕桑服务站、所,积极购进优质蚕种、蚕药,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全程跟踪服务,鲜茧质量、产量都较往年有很大增加,特别是春季每张蚕种产出鲜茧量约80-90斤,不少蚕农发出“产量惊人”的由衷感慨。
三、部门监管有力,收购市场稳定
08年,商务局重点抓好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及换证工作,督促收购企业在提够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购环境,健全收购中的相关制度,持证收购,08年6月,商务局专门召开茧站负责人会议,认真分析连续多年鲜茧收购中的恶性竞争现象,剖析存在问题,共同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明确了鲜茧收购的行业规则,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平衡价格收购;在收购期间,各鲜茧收购企业派专人组织好蚕农,有秩序进行收购,做到不压价、不扣称、不打白条、按质论价,让蚕农满意;商务、工商部门抽调业务股室人员在6个收购点巡回督查,并设立举报电话,严厉打击抢收、竞价等不正当竞争及无证收购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拿出处理意见,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秩序,保证了蚕农及收购企业的利益。
四、政策扶持,百姓受益
基于我县桑蚕业的发展形势,利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优惠政策,萧县春晖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优质蚕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并完成验收,获省财政12万元资金扶持,引进优质强生1号桑苗15万株,春蕾珍珠蚕种250张,每张蚕种产茧50公斤,每公斤售价30元,产生经济效益25万元。并筹集配套资金56.5万元新建厂房,购置空调、保温车等设备,加快了良种的引进与技术化推广,促进养蚕业健康发展,达到财政扶持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经验做法
1、大棚养殖,初见成效。为改变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张庄寨闫阁村率先示范,探索出大棚养殖的新方法,并带动周边村群众效仿,既减少了劳动强度,有使蚕茧质量不减,改变了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局限,促进蚕桑业发展。
2、能人创业,副产增益。07年8月20日环保玉石晶光板材厂在萧县杜楼镇郝新庄村落地投产,郝新庄村致富能手王子建,看到本县桑树枝条这一丰厚资源,多次前往上海晶强公司洽谈,促成项目合作,引进两条生产线,用桑树枝条为原料,加配石粉,科学合成装饰材料,具有绿色节能环保、防潮、防火、防腐等特点。原闫阁村选派干部王承思,多次前往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引进“桑枝发展香菇”的种植技术,一斤枝条能产出1.2—1.5斤香菇,亩收益在5000元以上。桑条的副产收益有力的调动蚕农的积极性,拉动了桑蚕业的发展。
六、存在问题:
1、萧县的蚕桑业由于发展时间短,以传统种养殖模式为主,没有形成桑蚕业基地,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与科学管理经验,没有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风险较大。
2、萧县没有自己的缫丝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农户的形式没能形成,近年来丝绸业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价格忽高忽低,极不稳定,特别是近两年价格偏低,没有保护价收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桑蚕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
七、下步打算:
1、大力宣传国家“东桑西移”政策,让蚕农了解国家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迈进的决心与采取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树立发展桑蚕业的信心。
2、尽快利用中博会等各方面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自己的缫丝绸企业,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或者与外地缫丝企业洽谈合作,签订收购意向,实行保护价收购,争取优质桑苗、蚕种、蚕药的供应及技术服务,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3、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对缫丝绸企业资金扶持的同时,并加大对蚕农的扶持资金,按收益年份不同实行每亩定额或不定额补贴的方式,让蚕农所受损失得到一定补偿,最大限度减少蚕农损失,增加蚕农收益,调动农户植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桑蚕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