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是广西忻城县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该县桑蚕产业以零散种养为主,养殖设施简陋、方式落后,蚕病死率高、蚕茧质量无保障。
近年来,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忻城县整合各类资源,以“政府投入+企业管理+群众参与+村集体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标准化养蚕示范基地,把个体分散养殖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转型为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养蚕成活率,推动桑蚕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约25万亩,桑蚕产业覆盖12个乡(镇)7万户27.6万人。
据悉,2017年以来,忻城县整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定点帮扶、粤桂协作、中央定点企业帮扶等各方资金累计约1000万元在古蓬镇上浪村和红渡镇六纳村打造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由政府提供项目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引进广西汇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的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引进高校为项目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培训,由合作高校河池学院提供种养技术支持,村党组织负责资产管理、后勤保障以及政策宣传,村民参与其中并受益,形成产、学、政、民“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
古蓬镇上浪村和红渡镇六纳村两个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直接向蚕农销售四龄优质蚕,并通过标准化养蚕智慧云平台,为蚕农提供线上和线下的标准化养蚕技术指导,帮助蚕农将蚕种死亡率由原来的35%~40%降至5%以下,鲜茧产量由原来的每张65斤~90斤提高到100斤以上,蚕茧品质显著提高,可以缫制5A级以上生丝。每批养殖周期缩短5天,每年增加养蚕批次2批,户均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同时,政府设立蚕种补贴,以200元/张的标准补贴购买四龄蚕。2022年以来,两个基地共生产培育优质四龄蚕8000多张,惠及周边群众6000多户次。积极探索“合作养蚕”模式:一方面,支持返乡农民工在标准化五龄大蚕房实施“家庭农场”试点,以家庭为单位深度挖掘养蚕增收潜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探索新的路径。2022年已售茧7批,共产茧5500斤,创收11余万元;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在基地参与桑园护理、桑叶采摘等工作,2022年共计吸纳80余名群众直接就业,务工期间每人每月收入达到4000元~6000元;养蚕技术不好或缺乏劳力的农户可通过向基地卖桑叶、出租土地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每户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