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蚕西移”和重庆市“十百千万”工程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突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按高起点、快速度、跨越式发展要求,建设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配套发展丝绸印染服装产业,将黔江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最大、全国知名的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今年以来,黔江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政策到位,措施得力。
一、领导重视
黔江区委、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决定》的文件。成立了由区人大主任任指挥长,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唐德祥、区人大副主任冉景献、区政府副区长粟永特、区政协副主席简兴德、区林业局局长刘元寿任副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蚕桑生产发展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蚕桑产业的管理、考核和日常事务。各蚕桑产业基地镇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由镇乡主要领导任组长,配备专职队伍,专抓蚕桑产业发展。制定了在巩固在地桑园5万亩基础上,用三年时间新建15万亩优质桑园,其中新建示范桑园10万亩,到2015年产茧30万担,养蚕收入3亿元以上;形成缫丝、织绸、服装、外贸一体化经营,年产值3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创税1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二、政策到位
一是对农户新栽桑园并达到产茧量要求的,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每亩每年补助200元给栽桑农户,补助4年。同时无偿为农民提供优质桑苗。
二是每新建1个共育室补助7000元,新建1个室外养蚕大棚补助500元,每个室外养蚕大棚配套2套纸板方格簇,每套补助100元。
三是对年产茧50担、100担、200担以上的业主、大户,当年分别按500元、1500元、3000元的标准给予生产补贴。
四是整合资源,在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内,优先实施水、电、路、气、广播等配套工程建设。
五是从2009年开始,逐步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探索建立养蚕收入保险,降低养蚕风险。
六是对完成年度栽桑任务,经验收合格,按各镇乡的新栽桑园面积,由区财政转移支付乡财政每亩50元;完成年度产茧量任务的,按收购实绩由区财政转移支付乡财政每担50元。
七是加大对镇乡、村的奖励。对新栽桑园并同时达到当年产茧量要求的,经验收合格,每亩奖励镇乡政府10元;镇乡政府当年完成区政府下达的产茧目标任务,每担奖励25元;村(居委)完成当年的目标任务后,奖励村上每担茧5元;对所有蚕桑镇乡,年产茧达到5千担时,一次性奖励2万元;达到1万担时,一次性奖励5万元;达到1.5万担时,一次性奖励8万元;达到2万担时,一次性奖励12万元。
三、措施得力
一是由区蚕桑产业发展指挥部将蚕桑生产的任务分解到镇乡和部门,督促落实。区委区政府将各蚕桑镇乡和区级相关部门蚕桑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对未完成任务的乡镇全区通报批评,并对未完成任务且连续2年考核末位的镇乡,对其主要责任领导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二是区委政府组织22个镇乡的党政和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到云南省保山市参观学习全市蚕茧基地建设先进经验与做法。
三是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原则,以发展重点村、专业组和养蚕大户为主。全区重点发展22个镇乡,其中:年产茧2万担以上的镇乡5个(阿蓬江镇、石会镇、黄溪镇、濯水镇、太极乡),年产茧1.5万担以上的镇乡4个(黑溪镇、黎水镇、白石乡、杉岭乡),年产茧1万担以上的镇乡4个(马喇镇、石家镇、中塘乡、五里乡),年产茧5000担以上的镇乡9个(冯家镇、金溪镇、鹅池镇、蓬东乡、沙坝乡、水田乡、白土乡、金洞乡、新华乡);突出抓好100个桑园1000亩以上、产茧2千担以上的村,一批百担以上的组和10担以上的户。
四是狠抓示范,以点带面。区蚕桑产业指挥部办公室抓好1个2万担以上的示范镇乡建设;区蚕桑产业发展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区级重点职能部门实行联系蚕桑重点村制度;各镇乡、村层层办示范片(镇乡级1000亩以上、村级200亩以上)。
五是突出科技兴蚕,提高养蚕效益。加快设施建设,搞好桑园管理。按照“六化五配套”技术要求,突破养蚕设施建设,抓好小蚕共育和大蚕室外大棚饲养的技术推广,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加强桑园管理,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六是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养蚕水平。实行技术培训分级负责制,区级负责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含共育员),各街道镇乡负责培训栽桑养蚕农户。技术员、分管领导和镇乡蚕桑专职干部全年参训1次以上,养蚕农户全年参训2次以上,达到每户养蚕户有1名以上合格的养蚕员。
七是搞好综合开发,提高亩桑效益。结合生猪产业发展,按照“桑+菜(薯)”模式,对桑园进行综合开发,走猪、沼、桑生态发展路子,提高桑园生态和经济效益,亩桑收入3000元以上。
八是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充实区蚕业管理总站技术力量,充分发挥全区技术指导的主体作用;加强镇乡蚕桑技术服务站建设,以区蚕业公司为主体,在各蚕桑镇乡设立蚕桑技术服务指导站(蚕茧收烘站),负责镇乡生产和技术服务工作;以共育室为中心,切实抓好以共育管理双向选择、共育质量监督检验、产品售后跟踪服务指导“三大机制”为核心的村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村级技术队伍管理;建立桑园病虫预防体系。区蚕业管理总站负责全区桑树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各镇乡设立病虫预测预报点,落实桑园病虫的系统观察和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各镇乡组建病虫防治专业队,负责桑园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建立养蚕消毒专业队。各镇乡以村民小组或共育室为单位组建养蚕消毒专业队,实行有偿服务,对所有的共育室、养蚕大棚进行养蚕前、后的统一消毒,提高养蚕质量。
九是建立“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