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靖西市地州镇福留村兹台屯,不得不被许多农户家的楼顶所吸引。这个屯有41户人家,大约有40%左右人家的楼顶上盖着铁皮隔热棚,四周还用遮阳网围得严严实实,有些矮层的楼顶还用微喷在洒水,不得不让人觉得好奇。你可别小瞧这楼顶,这几年来,兹台屯好多农户就是靠这楼顶发家致富起来的。
近几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外出农民工不得不返回家乡,这些返乡农民工看到了种桑养蚕是一项短、平、快的项目,况且兹台屯这里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短短三年时间,一个才拥有41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30户人家种桑养蚕,桑园面积发展到600亩。但是,由于国家“土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保护耕地政策出台实施后,建造大蚕房成为阻碍发展蚕桑产业的重要问题。因此,不少农户才动了利用楼顶来改装成大蚕房的念头。
在跟蚕农交流时,他们说:“最初用楼顶改装成的大蚕房,因为比较简陋,温度、湿度不好控制,所以饲养大蚕时经常有脓病和僵病发生,现在经过不断地摸索,我们自己用了一些土办法来解决了。”蚕农们所说的土办法,比如气温高时,在房顶上采用微喷方法降低蚕房里的温度;五龄蚕与三四龄蚕不要在一起喂养等办法。其中一位比较健谈的大姐跟我们说,“我每年都养12批蚕,每批3张,每张产量有150斤左右,也很少脓病发生。”当我们问她如何做到时,她毫无保留地对我们说:“我在饲养大蚕过程中,每批都要做到“彻底消毒、让蚕吃饱”,就是说,准备养蚕前先要把整个蚕房彻底进行消毒,不留任何死角,包括用到的蚕具、蚕蔟;还有每一龄蚕眠前要让蚕宝宝尽量吃得饱,这样它们睡觉才能安稳。”
离开这群活跃的蚕农后,远远望着极为简陋的楼顶,粗略地帮他们算一下经济帐,一年11批,一批3张,每张产量150斤,按今年均价约25元/斤计,每户的收入在12万元以上,已经进入小康水平了!而且这个屯有个好习惯,大蚕饲养到五龄时需要劳力较大,他们都是以互助组来相互帮助,不需要付工钱,和谐的邻里关系,又让他们多了一份不小的收获。
平时闲置的楼顶,结合蚕桑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户的收入问题,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成为特殊的“楼顶经济”。
大蚕房顶上用微喷降温
楼顶上的简易大蚕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