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依靠规模求发展,依靠科技出效益--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
 

依靠规模求发展,依靠科技出效益--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

来源:重庆市黔江区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曾平   |  发布日期: 2008-11-24   |  阅读次数:1217次

     濯水镇双龙村位于濯水镇西北角,与太极、水田、冯家镇相邻,属丘陵山地,土地较为贫瘠。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为粮、猪、烟模式;2006年,濯水镇党委、政府按照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与布局,在双龙村一、二组引导组织村民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退耕还桑养蚕项目,发展蚕桑生产。这两个组有耕地1200亩,主要分布在浅薄贫脊的山坡上。有村民243户,789人,其中劳动力379人。经过2006年、2007年两年退耕还桑,有225户栽桑1702.3亩,其中2006年栽桑665.7亩,当年养蚕139张,产茧97担,实现产值83600元,养蚕户初尝甜头,2007年又栽桑树416.6亩。目前,全村建有小蚕共育室4个,养蚕大棚367个,推广纸板方格簇8.94万片,今年养蚕1280张,产茧918担,比去年增长82.5%,实现产值79.86万元,人均养蚕收入1000元,比去年增收463元,养蚕户户均收入3550元。双龙村通过两年的时间发展蚕桑产业,去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蚕桑产专业化程度高
     两个组蚕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栽桑户占农户总量的92%,养蚕户占栽桑户的54%;养蚕收入成为蚕农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管桑养蚕成了村民的主导产业。如村民谢福德,有桑园17.2亩,2008年养蚕25张,产茧21担,收入18375元,桑园间作收入3400元,共育小蚕收入12000元,全年合计收入33775元。
     二、栽桑养蚕规模化程度高
     该村在确定栽桑以后,村上和技术部门一道,根据双龙村的实际,制定规划。凡是涉及规划区的土地,不能有空白,绝对保证集中连片。栽植1072.3亩桑园集中连片,农户户均栽桑4亩以上,户养蚕规模5张蚕种以上。克服了以前的零星栽桑,体现了户集规模。
      三、科技养蚕成效明显
      两年时间,两个组针对桑园养蚕量已建有小蚕共育室4个,建养蚕大棚367个,推广纸板方格簇8.94万片,“六化五配套”栽桑养蚕技术得到了认真落实与推广。
      四、蚕农主体作用体现明显
     该村村民栽桑养蚕乐于接受政府引导和镇蚕桑站的技术指导,思想认识上突出了是我要栽桑养桑,而不是政府要我栽桑养蚕。生产中,管桑实现了见虫就施药,采叶就施肥,养蚕抓消毒,防病治病自觉干。
      五、基地建设与养蚕设施建设同步发展
为了保证桑园发展起来后有足够的养蚕设施,提高蚕茧质量和效益。在发展桑园建设的同时,该村就注重了养蚕设施的建设,做到先建设施,后养蚕。在设施建设上,一开始就按照质量标准来做,给群众讲清只有高投入才有高效益,特别是2007年的冬天,在该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栽桑、管桑、建大棚的群众运动。无论你走到哪里,在地里劳作的人一定是在管桑树,在家的人一定是在修建大棚或者制作蚕台。今年的春季养蚕,由于设施完善,有50%以上的养蚕户一季茧款收入就超过了以前一年的烤烟收入。
      六、狠抓桑园管理
      在桑园管理上,他们认识到“桑树是富贵树”,需要的是大水大肥。该村干部一方面说服群众要按照上级说的办,另一方面村组干部带头先行动,做好示范工作,实现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生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达到了有足够的优质桑叶养蚕的目的。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