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从一根蚕丝到一座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蒙山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实践探索
 

从一根蚕丝到一座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蒙山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实践探索

来源:华声晨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2-08-26   |  阅读次数:432次

      广西蒙山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和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紧抓“东桑西移”“东绸西移”发展机遇,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茧丝绸产业打造成为蒙山县域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在2018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后,蒙山县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自治区文明城市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最近还荣获中国丝绸协会授予的“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称号。

  从“一颗蚕茧”到“一本生态蓝图绘到底”

      注重科学规划。20世纪70年代,蒙山县开始规模化种桑养蚕,桑蚕产业也从“一颗蚕茧”延伸到“一根蚕丝”。随着桑蚕产业不断扩大,为此,该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谋长远的原则,科学编制生态建设“规划蓝图”,把发展桑蚕产业打造成具有蒙山特色的传统农业产业,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较高。把桑蚕产业发展长远的规划与设计纳入《蒙山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7—2026)》的修编并颁布实施。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蒙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逐级落实,明确责任、任务和时限,研究部署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解决关键问题。全县上下形成了机构健全、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局面。

      落实惠农政策。蒙山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发展定位,积极探索茧丝产业发展新机制,桑蚕养殖由原来的传统饲养方式转变到省力化饲养方式,再升级到目前的智能化、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大大提高了茧丝产量、品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实现了联农、带农、富农的目标。

      从“一项特色”到“占广西茧丝半壁江山”

  蒙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发展种桑养蚕,但桑蚕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该县逐渐取缔污染企业,致力发展桑蚕产业。

  产业特色。蒙山县有半个多世纪的种桑养蚕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条件有利,是广西桑蚕重点生产县之一,蚕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超6万亩,年产鲜茧超3000吨,年售茧收入超1亿元。

       资源转变。实现资源加工型向生态制造型转变,重点推动生态茧丝绸产业聚集群发展,大力打造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蒙山县成为全区唯一茧丝绸全产业链覆盖的县份,获认定为茧丝绸全产业链示范园区。

      技术引领。蒙山县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新工艺,创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年产坯绸1000多万米,约占广西全区坯绸产量的50%,可谓占据了广西茧丝绸生产的“半壁江山”。

  从“一枝独秀”到“创建生态硕果满枝头”

       打造“广西品牌”。目前,蒙山县已经成功引进华虹缫丝、中丝成绢纺等多家企业,项目涉及缫丝、绢纺、丝被、针织(含丝制品)、丝绸、数码印花、丝绸服装、丝绸床上用品、装饰等行业,目前,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茧丝绸为主导产业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产业体系,并打造出多个优质品牌。

       探索经营模式。去年以来,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桑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了小蚕共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标准化桑园建设示范项目、智能化大蚕饲养示范等3个项目,积极探索发展“公司+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养蚕大户”的合作模式,联合广西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桑蚕示范基地。

      收获“硕果累累”。通过多年努力,蒙山县把生态之县、生态之乡等基层绿色创建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细胞工程,深化推进实施力度,成效显著。2015年12月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6年9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12月获“自治区级生态县”;2018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2年6月荣获“中国西部茧丝绸织造新城”称号。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