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融入新农村建设进程 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
 

融入新农村建设进程 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   作者:李奕仁   |  发布日期: 2008-11-18   |  阅读次数:1290次

融入新农村建设进程 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

李奕仁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

摘 要:本文概述了蚕桑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由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人口增加、消费倾向变化以及产业特性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提升蚕桑生产水平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蚕桑业;新农村建设;机遇;素质

 

为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全国上下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诚如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明的那样,“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人以衣作体,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将来的农业很有可能会划分成食品农业、纺织农业、能材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社会发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个人认为,应该从这样一种高度与视野,来看待蚕桑业,看待蚕桑业的优势、作用和潜力,看待蚕桑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与任务。
1 蚕桑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1.1 资源消耗要求持续发展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从1859年建立以来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石油,从开始主要用作照明演变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和最重要的化工原料,而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物资。
据美国《地理》杂志报道,全世界现在每天消耗石油8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美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者。美国人(占世界的5%)现在每天要消耗三加仑汽油,占全世界消费的四分之一。之后,石油消费大国依次为日本、中国、俄国、德国与南韩。现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石油储藏量?已经探明的大概为1万1500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只够满足全世界石油消费需要41年(新加坡<联合早报>:世界石油资源何时枯竭 news.dayoo.com 2004.10.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研发替代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浅表地能、煤液油、乙醇汽油、重油乳化、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国际市场油价一路走高,很可能对化纤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其减少的份额及新增需求势必要由天然纤维来填补。2005年我国全社会口径纺织纤维加工量达到2,690万吨,占到世界纺织纤维总量的36%,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大类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化纤产量1629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3%,占世界化纤产量的42.3%(其中涤纶长丝产量791万吨,,占世界涤纶产量的50%以上,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30%)。预计到2010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3600万吨,其中国内纤维消费量约占纤维加工总量的75%。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已高达60%,原料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化纤产业运行和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所以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在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中,衣作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摆放在“衣食住行”四字之首。作为衣着原料的纺织纤维,在中国、印度、埃及、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选择了亚麻、埃及看中了棉花、古巴比伦利用起羊毛,中国钟情于蚕丝。以至于世人将丝绸看成是中国和中国文明的象征。
实际上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4900年都是励行农桑并重、男耕女织,直到清朝雍正、康熙年间还举行过“天子亲耕、皇后亲蚕”的祭祀礼仪。化学纤维的出现只是近百年的事,1935年美国人发明锦纶(尼龙),1940年英国人发明涤纶(的确良),1944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腈纶(人造羊毛),1955年意大利人发明丙纶。这些化学纤维产品,普及到大众实际上还不到50年。
1.2 环境恶化急需生态重建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2005年3月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谈到,中国经济以其每年9%左右的增长率令世人瞩目,但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每生产价值为一万美元的商品,中国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比印度还要高2倍。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是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三分之一的中国地区降过酸雨、七大中国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四分之一的中国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三分之一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只占不到20%的少数...... 。目前中国的13亿人口是50年前的两倍,到2020年,这一数字还将上涨到15亿。而在城市膨胀的同时,沙漠不断蔓延,可居住区域及耕地面积在过去的50年内缩小了将近一半。环境污染也提高了生产成本,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价更是无法估算。单只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有关,尤其是肺癌,已经成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潘岳警告说,如果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快就要成为过去(2005.03.15 凯迪网络)。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严重污染问题去年(2005年)在中国引发了51万起公开争执事件,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抗议示威等“大规模群体事件”正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加。“这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CCWILL 发表于:2006-4-20 )。该报道在最后指出: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并开展了相关的治理工作。
1.3 人口增加迫使产品增量
人类有史以来,直到1804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0亿;此后经过123年,到1927年达到20亿;又经过了33年,至1960年达到30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从30亿到40亿(1974年)只用了13年,从40亿到50亿(1987年)以及从50亿到60亿(1999年)都才只用了12年。20世纪是人类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从20亿到60亿还不到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现在的步伐是每年增加7800万人口,相当于法国、葡萄牙和瑞典三国的人口总和。为此联合国确定并于1990年7月11日,发起举行第一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预测了下半个世纪人口增长的高中低位方案:到2050年,“高位”方案为107亿;“中位”方案为89亿,“低位”预测是73亿。
根据2006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到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相当于1949年总人口(54167万人)的2.4倍;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63.45亿人)比重的20.4%(胡鞍钢: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国情《人民网》2006.04.23)。据预测,我国育龄妇女人数将长期保持在3亿以上, 2001~2050年年平均出生人口约为1800万左右。联合国的一个报告预测,中国人口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人口总数将超过14.5亿。我国计生部门的预测为15亿左右。网络上有一篇贴子说:现在每撕下一页日历,就有近6万新生儿降临炎黄大地。
世界人均纤维消费量,1950年为3.74公斤,1998年为8.13公斤,, 2001年为8.7公斤(有的说为7.93公斤),其中北美人均36.1公斤,非洲3.2公斤。我国1995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4.5公斤左右,2002年增至6.6公斤,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7.7公斤(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2006.03.15 中国纺织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还有的资料说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达到9公斤(最多的一种说法为约14公斤)。“十一五”规划纲要设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有望达到17—18公斤。
1.4 消费倾向重视回归自然
国内市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以较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加上“回归自然”、养生保健等消费意识的形成,丝绸传统文化的弘扬,包括丝绸在内的天然纤维消费量也将有适度的增加。 新华网于今年3月发表了一篇“ 渴求自然、绿色的回归:‘绿领’时尚”的文章。文章说,在以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划分出蓝领、白领、灰领、金领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一批“绿领”。“绿领”一族的年龄普遍年轻化,他们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90年代以后开始接受大学教育,深受各种新思潮的影响;毕业后工作在大都市,具有开阔的视野。在环境污染、生存压力过大的背景之下,他们倡导“善待自己和善待环境”的生活主张,并在城市时尚人群中标榜开来。他们倾向于一种内在的品质特征: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善待环境。“绿领”们在吃住行方面都践行着简约、健康的规则。他们崇尚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偏爱天然材质的衣服;同时理性地选择家居住房。这其实反映了绿领一族们对生活本质的回归,忠实于内心的召唤,更合理地消费与生活。
其实,崇尚“回归自然”、注重“养生保健”的,不单是“绿领”们的专利,已经逐步成为普通大众的共识。
1.5 产业特性利于发挥优势
栽桑养蚕,劳动密集、生态环保、出口创汇,这项传统产业已成为若干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桑树是一种优良的绿化树种,栽桑养蚕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以亩栽1000株桑树,每株平均发10根条,每条平均长1公尺计算,桑条材积生产量,每亩每年可达1.57 m3 ;而6年生的杨树,亩年均材积生产量为0.33 m3 ;15年生的北京杨,亩年均材积生产量为0.86 m3 ;按树,亩年均材积生产量为1.28—2.68 m3 ;在几种速生树种中,桑树的材积生产量优于杨树,与按树相仿。
经济效益:
①桑叶养蚕:1亩桑园可产叶1500公斤,养蚕2.5张蚕种,产茧100公斤,按18元/公斤计得茧款1800元;
②蚕粪利用:可得风干蚕粪150公斤,按0.5元/公斤计得蚕粪款75元;
③桑椹利用:可产鲜桑椹至少50公斤,按5元/公斤计得桑椹款250元;
④桑条利用:可得新鲜桑条1350公斤(干桑条300公斤),1公斤干桑条木屑+0.2公斤辅料,可得1.8公斤鲜木耳即可得0.18公斤的干木耳,概算每亩桑条可培养约50公斤干木耳,按20元/公斤计产值1000元,利润按50%计约可达500元。
以上四项合计,一亩桑园年产值可达3100—4300元,扣除农本(物质支出),蚕农可得包括劳动报酬在内的实际收益可达1500元左右。难怪在蚕区流行着一些听了让人感到鼓舞的顺口溜:“家有三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养五张蚕,盖座小洋房”。
正是由于栽桑养蚕所具有的这些产业特性,所以有些地方将其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骨干产业,有些地方将其作为“控烟”“控糖”的替代项目,有些地方将其作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首选树种。
当前,自然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茧丝绸业不仅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等方面,而且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一个具有良性发展前景的产业。在全国上下致力于构建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蚕丝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2 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提升蚕桑生产水平
2.1 结合村庄规划 调整桑园布局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要求“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
随着村庄治理工作的推进,势必会引发土地使用规划的调整。蚕桑生产主管部门,有必要会同基层村组,先期介入参与土地使用规划调整方案的制订,结合村庄治理,调整好桑园布局。乘机将呈点状分布的、高低不平的、易旱易涝的、容易遭受三废污染的桑园,逐步改造成为相对连片集中、土地平整、旱涝保收、远离污染源的丰产桑园。这样做,也有利于减少、减轻因大田治虫而造成农药污染养蚕中毒事件发生的频率与程度。
2.2 发展合作组织 推进集约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
栽桑养蚕的主产品----蚕茧,只是丝绸工业的原料,与果蔬类产品相比,更适合产业化经营。这些年,各地在茧丝绸行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公司+基地+农户、保护价收购、统一技术服务、二次返利等经验。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支持蚕农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集约经营,发展“订单农业”。
积极引导和支持蚕农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利于通过组织小蚕共育,实行桑园病虫害与蚕病的联防联治,推进集约经营,节本保收;也有利于发展“订单农业”,确保丝绸企业在政府指导价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价或市场价收购蚕茧,稳定蚕茧收购秩序,设法提高蚕茧质量。
2.3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素质
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养蚕,工序多、风险大,需要蚕农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术。蚕区新老交替,蚕农世代交替,所以给蚕区蚕农进行蚕业科技培训的任务实际上还很重,不能因为是传统产业而放任自流。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将蚕桑纳入其中,一方面要培训普及栽桑养蚕的科学知识,一方面要善于总结提升、宣讲推广邻近区域和当地优质高产典型的技术经验。
2.4 实行环境治理 改善防病条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这一要求,非常适合养蚕防病的需要。现阶段,微粒子病虽然已经得到控制但远未绝迹,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累有发生,农药中毒事件警迅不断,桑虫与蚕“抢叶”的矛盾也未能完全解决。蚕桑界应该配合农村的环境治理,建好、用好、管好清洗池、蚕沙坑等养蚕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做到“人蚕分居”。
2.5 开展资源利用 增加人均收入
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养蚕以生产蚕茧、缫制蚕丝为主要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桑条、桑椹、残桑、蚕粪、蚕蛹、废丝等多种大量的副产物。按目前全国年产50万吨蚕茧推算,约可产生150万吨桑条干物、67.5万吨残桑干物、75万吨风干蚕粪、40万吨鲜蚕蛹、10万吨茧丝物质。此外,按每亩产出50公斤桑椹计算,全国年产鲜桑椹也可达50万吨。
经过多年研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始打开局面,不断有新产品投放市场。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和市场与社会需求,提出了资源开发的概念,即将栽桑养蚕作为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对其在国民经济多个方面的利用加以重新审视,朝着形成(传统的)绢丝产业与非绢丝产业两个方向发展,拓宽用途。这一认识,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这也是日本、韩国等国家目前蚕业科技研究的重点方向,他们想借助高新技术,开辟蚕丝生物技术材料的新型领域与新型产业。
8月下旬,笔者前往北京郊区任荣荣教授创建的沙地桑研发基地、大兴千年古桑园、通州永乐镇桑饲料厂(北京桑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乐分公司)参观,开了眼界,受到启迪。源于沙地桑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桑饲料厂,利用京郊防风林带间作的饲料桑园,全部采取机械化操作、收获,平均亩年产叶、条4000公斤,以0.3元/公斤计,鲜叶、条亩年收入1200元;晒、烘干后加工成桑饲料(粉状与短杆型颗粒状),3.2吨鲜叶条可加工成1吨,按每吨出厂价以2500元计,折合每亩收益为1500元。桑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可达18-20%,已进行多种检测与试验,适合养鸡、养羊、养牛,产品已出口国外。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18.31亿亩);园地1154.90万公顷(1.73亿亩);林地23574.11万公顷(35.36亿亩);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39.32亿亩);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3.83亿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3.90亿亩);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0.35亿亩);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0.54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国土资源网2006.05.19 2005年中国土地资源)。另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现有土地资源中,合计可利用或已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可供进一步利用的荒地资源约12000万公顷,其中2/3为宜林地,可供农业和牧业用地各约2000万公顷。
采取绢丝产业与非绢丝产业双轮驱动,蚕桑业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只要业界同仁拓宽视野、努力工作,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小行业就很有可能作出大贡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