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作,是促进对口地区经济发展和帮助群众脱贫增收的关键。作为粤桂协作工作的重点,深圳与百色、河池、防城港、来宾四地积极搭建产业合作的桥梁,扎实推进产业协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群众素有种桑养蚕传统,全县桑园面积达12.9万亩。由于缺乏技术、销路和合作厂家,当地只能提供简单的初级产品,广大农村地区蚕茧产量低、质量不高、价格不稳定、种养规模不大,严重制约了桑蚕产业发展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相关情况在广西其他种桑地区如河池、防城港、来宾等地也较为普遍。
2016年,粤桂协作立足那坡产业基础,引入深圳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经过4年的发展,该公司从在那坡筹办帮扶车间,到逐步在来宾忻城县、河池宜州区、防城港上思县分别投资建产业园,并与当地农科院合作,打造那坡优质茧与真丝绸数码印花面料丝绸加工完全产业链、忻城国丝茧丝绸产业园、宜州蚕桑文化教育产业园、上思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丝绸产业集群,形成在桂多点布局,集桑蚕茧收购、白厂丝生产、纺织绸布、炼染数码印花、内销出口于一体的丝绸全产业链,成为带农联农产业帮扶典范,助推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树行业品牌,建产地基地
公司以提升广西原产地品牌与打造企业名片相结合,实现蚕桑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改变广西茧质差的历史现状,在行业中树立广西优质蚕茧形象;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百色、河池、来宾、防城港及周边蚕桑产业迅速壮大,实现茧丝绸上下游产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农联农效果显著。扩大蚕茧原料、生丝、绸的需要量,将广西百色、河池、来宾、防城港丝绸的“产”,与杭州、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出口的“销”对接,实现广西丝绸产品国内国际双循环,开辟广西同益新“丝绸之路”。
强化技术支撑,壮大产业发展
组建示范片区创建技术指导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统筹示范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实用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力推行“农业专家+企业基地+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
目前那坡县增加种植面积4万亩,总面积达13.5万亩,项目覆盖那坡县85个村,惠及农户7174户。在河池、来宾、防城港的帮扶项目也正逐步形成规模,届时将惠及千家万户,最终形成广西同益新茧丝绸产业集群,全方位覆盖广西四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保护价收购,护蚕农利益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那坡政府为了保护农户种桑养蚕积极性,提出以一级茧20元/市斤的保护价收购那坡农户出售的蚕茧。同益新按照县政府部署,执行最低保护价收茧,2020年收购那坡农户出售的蚕茧共248.7万公斤,9724万元茧款收入蚕农囊中,企业保护价收购与广西其他地区对比多支付保护价收购款1400多万元,让农户在原基础上户平增收8000元左右。
此后,公司延续保价收购政策,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在保证和维护了蚕农利益的同时,让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实现共盈。
兴建产业园,促就业增收
2019年,那坡县同益新丝路新区丝绸生产线项目落成,可提供800个就业岗位,现已实现当地539名农户转变为产业工人,其中脱贫人口120名,占比22%。2019年元月至2021年8月,共发放员工工资5449.94万元,其中缫丝、织绸挡车工年均收入达6-8万元,生产车间被当地政府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和“巾帼扶贫车间”。
在项目基地建设、收烘茧环节开设村级公益性岗位带动9个乡镇202个临时性岗位,发放工资130万元。解决了部分因“缺知识、缺技能、自身能力不足、不想外出务工”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后续相继建设的来宾、河池、防城巷产业群,预计将提供就业岗位23300个。
创新饲养方式,促提质增产
同益新根据家蚕的食性特点和营养需求,用合适的原料和特定的工艺,加工制作成可以代替桑叶的人工饲料,实施“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这一技术的改进,将使得蚕茧这一依赖动植物生长规律的传统农产品转变为工厂车间流水线生产的鲜活工业品,从而使得种桑、养蚕流程分离,摆脱对季节、气候、土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依赖,实现全年滚动化按需生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