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宜宾珙县党建引领蚕桑产业发展
 

宜宾珙县党建引领蚕桑产业发展

来源:川观新闻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2-05-19   |  阅读次数:502次

5月12日,宜宾市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工厂化养蚕大棚里,蚕农李轶正在为今年第一批春蚕上市做着准备。“春蚕养了四张种,还有六天左右就要结茧了,大概能产240公斤左右蚕茧。”

在锦绣村,李轶这样的养蚕大户不少,蚕桑产业发展正在让这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小村子富起来。

近年来,珙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探索“阳光村务”双线公开、“民情诉求”全程快办、“产业提质”促进振兴等五大路径,有力推进山区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大棚外,桑叶正值茂盛生长期,翠绿欲滴;大棚里,李轶在日光灯下细细观察起养蚕情况。“下一季蚕的长势更好,还要多养一到两张种,预计全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

然而,种养蚕桑并非一帆风顺。李轶回忆,以前蚕农自己在家养蚕,存在场地受限、消毒不到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蚕茧产量;此外,蚕茧销售渠道不畅也一度困扰着蚕农。

2019年,村建制调整改革后三个村合并为锦绣村。“合并后,我们把蚕桑产业作为新村子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锦绣村党支部副书记田联刚介绍,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建立“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其中,专合社成为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一环。“专合社里,党员占80%以上,在带动引领全村提质发展蚕桑种养上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田联刚说。

珙县底洞镇锦绣村党员动员村民栽桑养蚕。

包括专合社成员李轶在内,首先由党员动员村民进行栽桑养蚕,同时,专合社共流转650亩土地种养蚕桑,并通过“反租倒包”获得了桑园的使用权。“这样一来,场地大大拓宽,管理得到规范,减轻了劳动力投入。”田联刚说,专合社与企业的合作也拓宽了蚕茧的销售渠道。

除了每年邀请专家前来教授种养技术,土专家、老党支部书记李跃康还担任起了专合社的蚕桑顾问,通过以老带新,向村民传授经验和技术。此外,在推进蚕桑产业项目的过程中,锦绣村还组建起党员协调项目推进队伍,保证项目落实,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锦绣村桑园面积达7000亩,为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去年,全村蚕茧产值达10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