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成功试点人工饲料小蚕共育 |
小蚕共育也可以不用桑叶,而是依靠饲料啦。近日,科研机构在黔江区试点人工饲料小蚕共育获得成功,并将进行产业化推广与示范。 5月5日,在太极镇农产品加工园,小蚕标准化共育室里,蚕宝宝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床。和传统桑叶饲养方法不同,这里的31张小蚕都是人工饲料来喂养的。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谢勇 小蚕人工饲料是根据蚕的食性特点,从桑叶粉、大豆粉等原料中提取合成,目前正处于推广阶段,未来将用于替代桑叶养蚕。 黔江区林业局蚕业管理总站高级农艺师高波 以前像这种大规模共育,每天要给桑至少3次以上,每天至少要4人从早上忙到晚上,单张共育的成本至少60元以上。现在我们改为人工饲料共育,开始每3天只需喂一次饲料,两人就能完成日常管理,单张蚕的共育成本大概只需要40元。 重庆市蚕科院院地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李硕 人工饲料营养均衡,共育的小蚕发育整齐,几乎不会出现家蚕中毒和病原菌侵扰现象。经过我们反复试验,人工饲料蚕产茧量和缫丝率不亚于传统的桑叶养蚕。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养蚕成功率,适宜在蚕区大面积推广。 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小蚕从零龄期到三龄期的10多天时间里,发育速度快,抗病能力弱,需要在恒温、恒湿、无菌的环境下共育。2020年起,黔江区在西南大学、重庆蚕科院的支持下,依托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试点人工饲料小蚕共育。 重庆市科技局帮扶集团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袁啸 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在配方、蚕种和技术层面日趋成熟,也是首次在武陵山区进行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今后,我们将规模化开展“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桑叶饲养”,探索实施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用科技创新成果,助力重庆蚕桑产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