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有300多年养蚕历史,北流平秦屯如何“破茧重生”?
 

有300多年养蚕历史,北流平秦屯如何“破茧重生”?

来源:玉林日报  |   作者:唐劲梅   |  发布日期: 2022-04-20   |  阅读次数:389次

      北流市隆盛镇秧道村平秦屯是该市目前仅存的桑蚕村,至今仍坚守传统的桑蚕作业方式。眼下,平秦屯今年第一批蚕即将成熟,蚕农精心呵护的“蚕宝宝”即将吐丝结茧,迎来蚕茧的收获期。

      平秦屯种桑养蚕,最早可追溯到300多年前,鼎盛时期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桑养蚕,曾被作为北流桑蚕业的一个示范点,后来这一产业逐渐萎缩。近年来,当地仍有不少村民依靠这一传统产业谋生,并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稳定致富的道路。

  桑园绿油油,蚕农采桑忙

      近日,记者走进秧道村平秦屯。 屯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满了桑树,最大的桑园位于圭江经平秦屯流域的一片河坡沙地及水田中,连片种植桑树面积有200多亩。

      桑园里,去年冬至后经过伐枝修叶的树根重新长出了一米多高的新枝,每片桑叶约有成人的两三个手掌大,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如同一片绿洲,十分养眼。

      眼下,今年3月开养的首批蚕已到了喂大叶阶段,这意味着蚕宝宝们近日即将成熟脱皮、上笼吐丝,并迎来蚕茧的收获期,蚕农们也到了出茧前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必须每顿都要让蚕宝宝们“吃饱喝足”,这样才能收获又大又白又好的蚕茧。当天11时左右,忙了一个上午的蚕农们陆陆续续将采摘下来的一袋袋桑叶装上电动车,运回家准备让蚕宝宝们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

     “今天5时我就出来采桑叶了,一共摘了3大袋,中午还得出来摘一趟。”正从 桑园往家里赶的80后陈燕说,丈夫在外打工,她因为要照顾家里的几个孩子,所以闲暇时靠养蚕为家里增加点收入。 桑园离家不远,采桑间隙还可以回家喂蚕,给孩子做饭。 去年,她一人养了约20张蚕种,靠着养蚕为家里创收1万多元。

      在蚕农黄梅家里,摆放着好几袋刚摘回来的桑叶,地面也晾着一些桑叶。她说:“刚摘回来的叶子要晾一会,等放凉了才能给蚕吃,因为桑叶在田里被晒热了,如果马上给蚕吃会生病。”中午时分,黄梅将已放凉的干鲜桑叶撒在蚕上,蚕宝宝们开始啃食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今年首批春蚕迎来收获期

     “蚕也像人一样,每 天要吃早、中、晚三餐,吃的都是鲜桑叶,为了给它们准备足够的口粮,只要天不下雨,我们每天一大早就得出去摘桑叶,早上摘一趟,下午摘一趟。 ”该村养蚕大户罗章观给蚕喂完“早餐”后,又继续到田里摘桑叶,或给蚕消毒。 因为最近几天气温骤降,导致本该上笼吐丝的熟蚕不吃不爬,罗章观只好在蚕房里放些火炭,给蚕取暖。

      今年的第一批蚕,罗章观养了1.75张蚕种,需要两间蚕房才放得下。与此同时,他家的第二批蚕也养成了米粒大小的小蚕,正喂着切得粉碎的嫩桑叶。每天从早上摘桑叶到晚上喂完蚕,罗章观要忙碌十几个小时,晚上喂蚕都在19时以后,忙完至少要到20时,这是传统养蚕人的工作“时间表”。

     “蚕种买回来后,一般在18℃以上的环境放置两三天后就能孵化出蚁蚕,我们称之为小蚕。喂小蚕的桑叶一定要选靠近枝头的嫩叶,并且要切得很碎它们才吃得下。”

      罗章观今年60多岁,他家从事蚕桑业已有三代了,之前他曾外出打工,直到2016年才返回家乡重操旧业。他曾向玉林蚕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专家和重庆的专家学习桑蚕种养技术,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他总结了一套种桑养蚕防病害的方法。

  据介绍,蚕从小蚕变成大蚕再到吐丝结茧需要经历4个睡眠周期,每吃几天桑叶就要睡上一天,醒来后继续吃。如此反复4个“眠周期”后,它们便进入吃大叶的阶段。吃上五六天大叶后再喂一次脱皮激素,然后把蚕笼(又叫蚕轴)放到它们附近,它们就会顺着轴爬上去找好位置吐丝结茧了。再过两三天等它们吐完丝,就成了一个个橄榄大小的白色蚕茧,这时就可以卖蚕茧了。养一批蚕的周期根据各季节温度的不同,大约20天到30天不等。

  平秦屯曾是北流桑蚕业示范点

      平秦屯种桑养蚕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生产时期也发展蚕桑业,上世纪80年代中断。2000年,随着北流市在全市范围大力推广种桑养蚕这一特色种养产业,村里又重新“拾”起了这一传统产业。当时,由于大家种养积极性高,村里又有种桑养蚕的基础,在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下,平秦屯还成为了北流种桑养蚕的一个示范点。

     “当时技术站的专家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原蚕种,还给我们提供已孵化的小蚕,经常上门为我们答疑解难,我们村的桑蚕产业发展得不错。”罗章观介绍。

     “我们村在蚕桑业鼎盛时期有养蚕户七八十户,2018年,全村出一批蚕茧就卖了将近14万元,按当时每公斤36-40元的价格来算,大约一批能生产3500多公斤蚕茧。”罗章观说。

      然而,由于传统种桑养蚕难度大、相关技术不成熟、蚕茧收购站少,加上机械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大、价格不平稳、年轻劳力外出打工等因素,这一产业逐渐萎缩。不过,对于平秦屯这样的偏远乡村,养蚕却是中老年人、留守妇女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增收途径。这个营生虽然很辛苦,但收益要比种水稻、玉米或蔬菜更为可观,闲余劳力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现在我们屯有养蚕户一共27户,蚕农主要是中老年男子和留守妇女。”罗章观说,平秦村养殖的是普通蚕,平均每户每批养1张到1.5张蚕种,一年能出10到12批蚕茧,平均每批按照产茧5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40多元来算,每户一年至少约有两万元的收入。

      该村蚕农还主动联系到外地一家蚕业公司,双方合作多年,销路基本不用愁。在养蚕技术方面,蚕农又得到玉林市蚕种场、玉林蚕业技术推广站等机构的技术支持,蚕农的养蚕技术不断提高,蚕虫成活率高达99%以上,一张蚕蛋纸孵出的蚕出茧最多达100公斤左右。

  期待桑蚕产业造福更多人

      “我们村现在种满了桑树,已经没有扩展的空间了,希望北流乃至玉林的其他村庄能 把丢荒地利用起来,支持村里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养蚕,把桑蚕产业搞活搞大。 ”罗章观说。

       罗章观觉得种桑养蚕大有可为,他希望村里下一步能建立一个种桑养蚕的合作社,并在政府和相关技术部门的扶持下,扩大桑树种植面积,让更多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多一条增收途径,也让桑蚕户抱团发展、提升蚕茧质量,让桑蚕 产业造福更多人。

      同时,他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蚕桑业,把平秦屯打造成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走进自然,体验种桑养蚕,了解更多桑蚕种养的知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