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宾阳新桥镇: 百年蚕丝业纺出乡村振兴“新丝路”
 

宾阳新桥镇: 百年蚕丝业纺出乡村振兴“新丝路”

来源:宾阳县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2-03-18   |  阅读次数:427次

       新桥镇欧塘村从建村以来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清朝末年随着纺染丝线技术的传入,欧塘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做丝村”。直到现在,欧塘村依然保留着传统做丝线技艺,结合现代化工艺,欧塘村的做丝产业不断升级,产量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

      据悉,欧塘村种桑养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上世纪60年代家家户户都纺丝染丝,欧塘村的纺丝业空前活跃,可以说一根蚕丝传承了欧塘人祖祖辈辈的记忆,解丝、纺丝、洗染这些复杂的做丝工艺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新桥镇欧塘村党支部书记磨诚诗回忆说:“以前就是用手工,每个工序(解纱、纺丝等)都是用手工,一人原来一天大约做得一斤。”

      随着时代进步,欧塘村逐渐把现代化的机器应用到生产中,现如今形成了“手工+机器”的生产模式,不但在复杂的生产中保证品质,还增加了产量。

      新桥镇欧塘村村民磨世同:“第一步,我们买回来以后就是解丝,解出来以后再双线并起来,捻线以后就有很多工序,不容易做,一个熟练的手艺人一天可以做得十多斤。”

      欧塘村的丝线经过染色,做出的各色丝线成品颜色均匀、富有光泽,至今依然受到客户的喜爱,生产的色丝常常是供不应求。

      新桥镇欧塘村村民磨世同:“一般来说销往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都有,远的还有外国老板都要过。”

      此外,欧塘村除了加工色丝之外,还生产绒,加工丝棉被。一直以来,蚕丝就是欧塘村最响亮的名片。欧塘村人祖祖辈辈纺丝染丝,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还通过蚕丝产业让欧塘村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曾  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