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企业要寻找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将引向中国国内的消费者。”世界营销大师、科特勒咨询集团主席米尔顿·科特勒昨日来到狮山,开讲“金融海啸下制造业的营销变革”,为众多佛山企业家出谋划策,化解企业遭遇的种种困惑。
这是时代地产联合科特勒咨询集团,在狮山大学城依云小镇举行的首场名人堂演讲。据了解,首批邀请的名人还包括:曾子墨、巴曙松、茅于轼、麦玲玲、王世军和何浩鹏等。
中小企业
应尽早结盟进入零售
金融海啸向全球实体经济的蔓延,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日益显著。作为国内知名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必须直面这一课题。
年过七旬的科特勒曾对中国经济做过大量研究,对国内企业状况十分熟悉。演讲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地表示:来自欧美的订单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大大缩水,那么,中国制造业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尽早向国内市场转移。
科特勒认为,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时刻,需要疯狂的创意。例如,佛山的中小企业要尽早结盟,要想办法绕过中间商,攻击现有的市场网络,直接以零售的形式靠近一线消费者。
“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对过剩产能的转移至关重要!”科特勒还建议佛山的家电、家具、玩具等企业在政府、协会的组织下,以“大篷车”展销会的形式结成联盟,像打游击战一般,尽早打入各个城市。在销量大的地方,干脆设立仓库,初步建立国内渠道,然后真正形成自己的零售市场网络。
学会带上“面具”
使用“大篷车”
当科特勒的“大篷车”建议一出,企业家听众便议论纷纷起来。一位家具厂商质疑:在中国,“大篷车”意味着低档和廉价,采用这种“送货下乡”的方式,必将对已经形成的销售品牌带来打击。
“所以企业要聪明一些,带上‘面具’,把大篷车送货下乡营造成为盛大的事件!”科特勒表示,佛山不少企业是给外国厂家做OEM的贴牌生意,那么生产质量是有保障的。他举例说,企业完全可以打着美国梅斯百货商品的旗号,说明这原本是在美国市场的流行产品,拿到中国来卖。同时,要请优质的公关公司运作,把“大篷车”打造为一个盛大的Party,一个高端的市场。
“面对金融海啸,大量的贴牌厂要做两件事:一是主动、积极将产能出口转向内销;二是不断强化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多购买!”科特勒承认,这需要一大批有点子的营销人才。例如在企业“送货下乡”时,营销人员、行业协会要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制定信用政策,使客户乐意首付两成。
企业要在“推”字上多下功夫
对于当前的形势,“金融海啸”与“金融危机”哪个说法更贴切?科特勒认为,“海啸”更合乎实际,因为海啸好比海底的地震,对地表、地壳都产生作用。这次的影响不像互联网泡沫破灭一样是暂时、单一行业、部分地区的,“它将对全球经济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更多的财富将从西方流入东方!”
眼下,许多企业开始转化“外贸+内销”两条腿走路。科特勒给予了两个忠告:在外贸上,要开拓视野,逐渐将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转移,如越南等;要与政府、协会搞好关系,有组织地拓展内地市场,以内需消化过剩产能。
“这个时刻,制造企业往往要减少品牌打造上的成本,多在‘推’上下功夫。”科特勒表示,过去,企业或许只了解自己的客户;现在,企业还要多了解“客户的客户”,增强现有客户对自己的依存度。对于那些重型器械企业,科特勒建议,企业可以减少维护品牌的成本,不断技术创新,以此证明自己产品也许价格高,但是兼容性强、产出大、投资回报率高。
■相关新闻
退税率上调
为企业出口“吹暖风”
据新华社电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联合通知,从11月1日起,将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国家适时出台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无疑给寒冬里的企业带来一股暖流。
正在此间举行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普遍反映,出口退税率上调给企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
“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高,无疑将使得一些处于亏损边沿的企业得到喘息的机会。提高2个百分点的退税率,相当于增加了2%的净利润,或者多了2%的降价空间,很多企业因此可以避免倒闭。”广交会上一位家具企业的负责人说。
不过,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国家调高退税率对大多数行业来说,提振信心的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广东省外贸开发公司林勇胜认为,出口退税率上调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意义。调高的部分可能会被人民币升值、采购商压价所吞噬。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的及时出台重塑了企业信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一些企业认为,从长远看,此次政策调整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困。尤其是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传统行业,企业缺乏定价权,外商必然相应降低产品报价,出口退税反而成为国家对外商的补贴。
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家刘得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看,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必然会导致国际市场整体需求减少,因此长期看中国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可能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出口企业至为关键的是要“练好内功”,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适应市场变化需要,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