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南充:白茧变成“黄金茧”蚕桑产业有特色
 

四川南充:白茧变成“黄金茧”蚕桑产业有特色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10-09   |  阅读次数:284次

       10月6日10时许,一辆货车驶入南充市嘉陵区银海丝绸厂区,货斗里有近10个大竹筐,隔着篷布,隐约能看到黄澄澄的货物。

  “我们天刚亮就出发了,这是国庆期间收获的蚕茧。”潘艳君和潘虎是南充市蓬安县金甲乡焰山村村民,他们运送的是该村专合社今年倒数第二批“黄金茧”。

  打开篷布,两人将800公斤“黄金茧”搬到厂房的烘干室内,库房内一片金黄,空气中有蚕茧加温后的阵阵暖香。

  


      10月6日,南充市嘉陵区银海丝绸烘干房内摆满了黄金茧。

   

  产量增加30%“黄金茧”更环保

  “这一批是晚秋茧,国庆期间,我们从10月3日开始收茧子,目前已收上来3吨。”银海丝绸生产负责人王月霞告诉记者,目前“黄金茧”占该公司收购比例的百分之九十,是丝制品的主要原料。

  两年前,银海丝绸联合浙江大学研发“黄金茧”品种。相比传统的白茧,“黄金茧”抗菌抗病毒能力更强,更便于养殖,且色彩天然艳丽,缫丝后不需要化学染色,生产的丝织品更环保。

  去年,“黄金茧”首次实现规模养殖,嘉陵区共发展6000余张。“今年我们发下去8000张蚕种,嘉陵大通基地4000张,蓬安、西充、南部等地加起来4000张。”银海丝绸董事长何国君介绍,今年产量预计达320吨,同比增加了30%,已全被预订。

  “黄色茧子更好养。”养了5年蚕子的潘艳君,从去年开始在专合社养“黄金茧”,每年收成11批、约5000公斤。


  附加值提升20%“黄金茧”助农增收

  称重、计数、装筐、烘干……烘干房内,金灿灿的“黄金茧”整齐排列,亮丽夺目。

  “烘干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鲜茧必须马上烘干,并且烘干两次。”王月霞边说边打开机器的侧门,只见内部“黄金茧”分4层躺平,“每层温度都不一样,要保证在蚕蛹化成蛾子之前,将茧子烘干,但是一次性温度又不能太高,以免蚕丝断头增多。”

  每一批“黄金茧”要经过4个小时才能彻底烘干。而这只是“黄金茧”精细处理的第一步,后期还有缫丝、检测等多项工序。“‘黄金茧’中独有的黄酮素还要寄到上海检测。”何国君介绍,精细化的好处之一是“黄金茧”的织品价格比传统的白茧高出20%,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今天的茧子估计能卖一万多元。”潘艳君说,一年下来整个专合社的“黄金茧”能卖20多万元。

  “养殖‘黄金茧’,村民每张蚕纸的收入比普通白色蚕茧要多500元至800元。我们引进‘黄金茧’品种,能进一步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蚕桑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蚕农持续增收。”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常勇表示,嘉陵区对养蚕的贫困户每张蚕纸给予200元补贴。今年,5000亩的银海丝绸大通蚕桑产业园创建为南充市农业示范园,明年将继续申报省级农业园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