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南充仪陇:变废为肥 养蚕赚起“生态钱”
 

南充仪陇:变废为肥 养蚕赚起“生态钱”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09-14   |  阅读次数:321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四川省仪陇县在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的同时,推行“全产业链”“种养循环”“校企共建”等绿色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建成现代蚕桑产业基地7万亩。该县一家时装有限公司按照全球有机纺织品(GOTS)认证标准,年产(销)高档服装达100万件。有机蚕桑逐渐成为该县的“金字招牌”。

  9月10日,笔者走进仪陇县土门铜鼓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只见内有郁郁葱葱的桑园、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等,一座座白色小楼和养蚕大棚点缀桑园之间,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画卷。

  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2013年6月,仪陇县招引一家香港服饰集团,在该县先后注册成立一家时装有限公司、一家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制衣、外贸出口于一体的丝绸服装全产业链。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全县三家龙头企业建成现代蚕桑产业基地7万亩,覆盖土门、新政、柴井、双胜、大寅等地。

  “与传统养殖不同,我们在栽桑养蚕的过程中,坚持‘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理念。”该负责人说,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把桑枝、蚕粪等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利用转化为有机肥等,制成的有机肥再施用于桑园种植。这样既有效解决了桑枝、蚕粪等废弃物处理难、消纳难问题,又通过变废为有机肥,降低了种养成本,增加了产出效益,最终达到了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双赢的效果。

  此外,该县推动这家集团公司与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专业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签约23位知名蚕桑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科技服务中心、专家大院,为企业在品种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专家选育出了能够吐出红、黄、蓝等6个颜色的蚕丝品种,其中,吐黄色蚕丝的品种陆续在该县推广。生丝品质可达到国际最高标准6A级,每粒茧丝平均长度达到1200米,具备了无印染制衣的成熟条件,不仅质量更高,而且更加有机、更加环保。

    生态循环养蚕还让群众获得了可观的收益。据统计,该县养殖农户按照50亩1个单元管桑养蚕,年养蚕175张、产茧7000公斤,一年纯收入能够达到12万元以上;其他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入园务工等方式,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