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鲁成:潜心研究家蚕基因 发展蚕桑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鲁成:潜心研究家蚕基因 发展蚕桑产业带动精准扶贫

来源:科创巴渝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05-08   |  阅读次数:540次

 他,长期从事家蚕种质资源、遗传与分子改良研究,在家蚕基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他,2011年至今担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引领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研究与实践;他,荣获2020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他,就是著名蚕学家、西南大学教授鲁成。

  完整保存家蚕基因库

  1977年,鲁成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专业,先后师从我国家蚕遗传学奠基人蒋同庆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

  保护好家蚕基因资源库是进行家蚕基因研究的先决条件,也是鲁成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最重要的任务。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根据家蚕群体表现出的性状,对每种基因的家蚕均保留一群活体样本,总共保存遗传系统700余个。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鲁成每天都要对这几百份活体样本进行一一检查,确保携带同一种基因的活体样本不被混杂,以保纯正。同时,仔细观察是否有新的突变发生,一旦发现新突变,便如获至宝,进一步研究其遗传规律。

  鲁成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不仅完整保存好家蚕基因库,还新发现数十个新突变基因,为家蚕基因组研究奠定基础。

  搞研究要有怀疑精神

  在鲁成多年的家蚕基因研究工作中,有个故事令他印象深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为家蚕基因研究打开了新思路,设于西南大学的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率先在国内开始了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

  家蚕的起源与分化一直是国内外蚕学家争论的课题。日本学者认为最早的家蚕起源于中国一化性种,进而分化为二化性种和多化性种。国内学者则认为,家蚕是在多个地方,从多化性野桑蚕驯化而来,形成多化性蚕品种,之后家蚕发生进化,从而产生二化性品种和一化性品种。

  “有一天,我的一个研究生非常沮丧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他的实验结果和之前的两种理论都大相径庭,既不能解释家蚕是起源于一化性种,也不能解释为起源于多化性种。”

  对于这个学生的实验结果,鲁成说,他也感到有些意外。

  “那段时间,我在睡梦中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鲁成说,半个月以后的一天中午,他突然想到,这可否用新的理论加以解释?

  鲁成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带领学生查阅大量历史上的考古发现,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自然界中同时存在各种化性的野桑蚕,人们在对野桑蚕进行人为驯化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逐渐把它分为一化性种、二化性种和多化性种。

  这项研究结果为家蚕选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我们搞研究的人,就是要对过去的理论,有大胆怀疑的精神。”鲁成说。

  建立蚕桑试验示范基地

  鲁成还长期坚持深入一线,让蚕桑产业带动精准扶贫。他结合调研结果,针对贫困村、贫困户所涉及的蚕桑关键技术短缺、蚕桑生产物资匮乏、蚕桑品种退化、省力化机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地规划,并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条件,建立蚕桑试验示范基地。

  期间,鲁成带领团队推动桑品种及新技术示范达150余万亩,蚕品种示范达140余万张,有效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