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新农村建设在宜州
 

新农村建设在宜州

来源:  |   作者:吕展宏 罗建强   |  发布日期: 2007-11-27   |  阅读次数:1028次

仲夏时节,稻花飘香。走进刘三姐故乡宜州市,顿时被一种“只争朝夕”的火热气息和文明新风所感染:瓜果基地科技人员和群众一道施肥浇水,修枝打杈;小康村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乡镇科技培训室里座无虚席,讨论声此起彼伏……

几年来,该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先后荣获了广西第四届“南珠杯”先进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4年宜州市生产总值达37.43亿元,财政收入3.7亿元,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荣誉称号。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17亿元,财政收入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18元,同比分别增长11%、 53.3%和 17.8%。经济社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

宜州市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还不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宜州的产业化发展基础和潜力好,民风纯朴,精神文化丰富,村民自治组织活力较强,是中国村民自治的诞生地;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和广西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县市。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建设条件,今年以来,该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通过试点村屯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特色产业发展、小康村屯建设、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力求突破,探索欠发达地区富有宜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积极行动 科学规划 形成合力

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宜州市委、政府及时、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和重点任务,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村屯调查研究,分层次召开市级干部、乡镇及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人士座谈会,就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座谈讨论,广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然后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纲要》。新农村建设方案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三大建设”,狠抓水电路园、厨厕院圈“八项内容”,建立项目、资金、人力“三捆绑”工作机制,做到小康农宅建设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四结合”,实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户”。

为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该市在广泛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认真调查对比,结合村屯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群众意愿等综合因素,精心挑选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共选定祥贝乡大水车屯、石别镇横山屯、洛西镇纳贡屯、刘三姐乡孟山屯与下枧屯、同德乡铜鼓屯、洛东乡冲翻屯、德胜镇清水潭屯与邓山屯和屏南乡果地屯等10个典型村屯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其中横山屯和大水车屯又是试点中的重点。按照“搞好试点,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做到市、乡(镇)、村、屯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力争用1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些试点村屯建设成为全市新农村的楷模,并力争走在河池乃至广西的前列,产生更大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宜州市在规划中注重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像横山屯这样基础较好的点,规划目标突出其在河池乃至广西“三个最”的特点:主导产业最强,建设标准最高,新农村建设启动最早。而大水车屯的条件相对还欠一些,但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旅游产业前景广阔,规划目标突出其生态旅游新村的特点,力求达到“四个最”的标准:环境最优美,自然条件最独特,最富文化底蕴,最有发展前景。各试点都突出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基”建设。目前,各试点乡镇村屯分别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规划,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为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度,该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创建和综合配套改革等四个工作组,明确有关负责人、成员单位及相应的工作职责,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为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四家班子领导成员全部落实挂点村屯,联系指导试点工作。为加大投入,市财政已预算安排180万元专项资金,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和引导农民自身参与新农村建设,广泛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求市直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别挂钩试点村屯,在资金、物资、人力、政策上全力支持试点工作。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面向“三农” 整合项目 夯实基础

结合“三农”工作实际,宜州市把抓项目整合、储备和争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重兵出击,重点突破。全市共储备新农村建设有关项目65个,新争取项目10个。对10个试点村屯(重点是横山屯和大水车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道路、房屋、水电、能源、电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约5200万元,其中拟争取国家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0%;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0%;群众自筹27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0%。目前,群众自筹167万元、财政拨款11万元启动了道路、楼房、饮水工程等一批项目。其中横山屯已经集资5万元安装了自来水工程,筹资8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种植观赏桃树300亩,建成沼气池17座,集资1.2万元修建了1.5公里的机耕路,128户主动配合建设部门开展了房屋立面改造工作,集资了5万元修建进屯水泥路。纳贡屯筹集40万元启动了巷道硬化、篮球场、文化室、戏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冲翻屯筹集44万元投入房屋建造。目前,小康农宅建设在8个乡镇全面展开,已完成投资160多万元,建成小康农宅90多套,在建110余套。同德乡铜鼓新村请建设部门重新规划,全部集中建设新楼房、新村道,目前已初具规模,年底将大功告成。

该市把产业培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扩大就业”的总目标,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进行蔗糖业布局调控与全国东桑西移的发展良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蔗糖、桑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全市新增种植糖料蔗17.84万亩,全市甘蔗种植总面积达42万亩,力争糖料蔗年产量踏上200万吨台阶;全市桑园面积达23.5万亩,养蚕达9万户36万人,占农村总户数的90%,蚕茧产量将突破3.5万吨,预计全市农民人均养蚕收入达1400元,养蚕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达百户,超5万元的达千户,超1万元的达万户,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县(市)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同时抓好“一粒米”,搞好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抓好“一头牛”,实现年商品牛出栏10万头以上,拉动畜牧业总产值年增10%以上;抓好无公害蔬菜、水果以及林业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大种子工程、优果工程、优茧工程的实施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达8%以上。还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万人(次),预计完成劳务收入2.4亿元。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点石别镇土桥村横山屯,围绕“以桑富屯,以蔗强屯,以商活屯”的发展新路子,群众大规模种桑养蚕、种植甘蔗、培育林果,去年全屯种植桑园870亩,养蚕5800多张,产鲜茧130吨,产值260多万元,养蚕人均纯收入3076元。甘蔗连片兴起,良种化达100%。去年全屯甘蔗面积1250亩,产值93.7万元,人均纯收入1109元,此外,还积极发展渔业、林业、运输、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总产值119万。2005年全屯人均纯收入5945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屯。今年发展势头更旺,群众增收更大。

临江河畔的大水车屯,到处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达80%。该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荔枝洞、珍珠洞、水帘洞、大水车景区等一批集山水、田园、生态为一体的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经济以旅游开发为主,粮食、林业生产为辅。他们凭借自身优势在村庄绿化美化上大做文章。如今全屯春潮涌动,荫遮盛夏,彩叶装秋,绿护寒冬。

刘三姐乡孟山屯是宜州市种桑养蚕的发源地,去年户均养蚕收入2.1万元,全村家家户户已全部按规划建起了楼房,完成了农村“五改十化” (五改即改水、改厕、改厨、改房、改路;十化即住宅楼房化、庭院绿美化、用水自来化、户间路硬化、厕所厨房卫生化、家具新潮化、燃料沼气化、通讯现代化、电视闭路化、言语文明化),创建生态家园,实现农户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入村 提升素质 树立新风

该市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这个核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协调推进。他们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以市职业中专为龙头,各乡镇党校为辅助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劳务人员3.2万人(次)。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文化进农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16个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的文化站。妙调等村设立村文化室、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公共娱乐场所,常年开展彩调、秧歌、山歌演唱等群众性文娱活动。


市、乡、村还组织开展了以“文明新风进农家,致富技能进农家,民主法制进农家,健康生活进农家,婚育新风进农家”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农家活动和为民服务“过三关解三难”活动,在广大农村进一步树立起文明新风尚。


石别镇土桥村横山屯小组长韦显辉女儿出嫁,他不摆酒,不请客,不收彩礼,不送嫁妆,一家几口坐在一起吃一顿饭后,就将女儿送出门了。当初,女儿还觉得颇委屈,后来她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在父亲的引导带领下,她家迅速脱贫致富,耗资18万多元,盖起了一栋3层漂亮楼房。过去,村民们不但办喜事讲排场,连白事也大操大办。办一件丧事,也要花费三几千元,摆上几十桌,子孙们披麻戴孝,折腾三几天……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大量兴建坟墓,既浪费了土地又增加农民的负担,还产生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如今,在村干部的引导下,许多村民崇尚节俭,老人去世不再土葬,改为火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在宜州已逐渐成为时尚。刘三姐乡孟山屯把绿化、美化、娱乐、休闲设施配套起来,抓好生态文明村屯“四个好”建设,设立了党小组活动中心户、科技活动中心户、文化活动中心户和计生中心户,建章立制,每逢周末在文化娱乐中心开展象棋、扑克、篮球、山歌表演等活动及科技培训,丰富的活动内容,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品位及素质,全屯无赌博、打架、斗殴、偷窃等不文明现象,成为一个亮丽的小康示范村。


村民自治 民主管理 凝心聚力

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被誉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村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小票箱、小宪法、小人大、小纪委”等好经验,村务管理中实行 “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如今,该市更自觉坚持“以民为本、敢为人先、民主自治”的“第一村”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拓展和深化村民自治,全市推广合寨村经验,巩固和发展“全区村民自治模范市”和“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市”的成果,把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和保证新农村建设中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真正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为了提高村级干部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全市还设立村民调解委员会210个,600多名调解员将农村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村民关系越来越和谐。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提高工作,该市在各级党政组织中查找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2812个,已整改2210条,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如今的宜州农村,有如春风拂面,不仅有了城市的文明气息,农村的特有风味也更浓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