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产业扶贫把“黄土”变成“金”
 

产业扶贫把“黄土”变成“金”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02-26   |  阅读次数:242次

       今年春节前,郭锰在四川省仪陇县土门镇华江农村社区走村入户给在村人员登记健康码。为疫情防控工作奔忙时,看着挂满了腊肉腊肠的院坝,村民纷纷背着背篓赶集置办年货,这番“又见炊烟袅袅,暮色照大地”的火热场景让他颇有感触。

  作为商务部驻华江农村社区的党支部副书记,回顾极不平凡的2020年,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乌云遮天到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郭锰在基层深入参与着这一“转危为机”的过程。而让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所驻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必须非常高兴地宣布华江村的蚕桑产业已经基本成形了!蚕房和小蚕共育室已完成框架建设,年后把基础设备放进去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但回想去年开年,郭锰坦言,“推进蚕桑产业,还真有过力不从心的时候。”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关键之策。彼时正值仪陇县在争创省级蚕桑产业示范县,郭锰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到仪陇历来有养蚕缫丝的传统。此前在仪陇挂职的商务部干部已在其他村种植百亩桑田,带动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于是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就有了在华江村兴办蚕桑产业的决定,但不少村民对此却“并不感冒”。

     “小农经济天然抗风险能力差,村里以前搞产业也多是草草收尾,村民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持一定的观望态度可以理解。”为了打消村民的种种疑虑,郭锰等挂职干部和村干部一次次去邻村邻镇调研,看实情,学方法,强底气,回村后在散步时、开会时、院坝里闲聊时一次次摆“龙门阵”与村民沟通。这也让“把黄土变成金”的信心慢慢在华江村再生成、再凝聚。

       据悉,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园,华江村利用商务部定点帮扶资金,并撬动多方资金投入共建。其中商务部定点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土地调型、园区去杂、蚕房和小蚕共育室建设。

    “信心有了,干劲儿就足了。”郭锰说,去年5月份以来,从园区去杂到土地调型再到规划基础设施,多数村民大力支持,积极出谋划策,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平整土地后,田地连成一片,蚕桑产业园稳步建设,引入当地龙头企业,至九十月份播种秋桑,许多村民主动报名务工。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每天把实打实的务工费揣到兜里,一些之前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主动找来想跟着试试。

    “实际的工作成效就是最好的说服力。赢得百姓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让他们失望。”郭锰说,在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中,华江村的蚕桑产业3年后将进入丰产期,届时村集体每年将获得总投资额1.5%的分红。同时,蚕桑产业对增加村民个人收益效果更加明显。

     “以年前栽种桑苗为例,优先选择华江村村民到桑园务工,按照每人每天130元的标准发放务工费用,当日现结。村里勤劳的大爷大妈们干一周就能挣小1000元,而四川省2020年贫困户认定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收入43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大爷大妈们每年只需要到现代蚕桑产业园里务工30多天就达到了脱贫标准线。更别说蚕桑每年有五季,采摘桑叶、喂蚕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都将优先选择本村及周边村民。这对他们而言,就是家门口的钱袋子。”郭锰说。

       在布局蚕桑产业这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后,郭锰和驻村工作队还在探索更多增强地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兴民产业。“去年四季度,我们到柴井乡三溪口村调研鱼塘垂钓产业,这为我们2021年的水库升级项目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框架。我们希望将垂钓鱼塘与我村200亩蚕桑产业园紧密结合,打造‘蚕沙、蚕蛹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立体有机农业。同时,鱼塘将通过发展休闲垂钓和渔业销售获得利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旅融合打下基础。”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