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菌核病俗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是果桑的主要病害,根据病原不同分为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和小粒性菌核病。
(1)发生特点:以菌核遗落于地面越冬,次年抽出子囊盘,散发子囊孢子传播。桑树开花时病菌开始侵入,结果后病状显现,发病桑椹颜色呈白色,椹肥大或缩小干瘪;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果桑品种较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病率将高达100%。在花果期与阴雨或高温多湿条件易发次病;通风不良,低洼集水和光照不足桑园易发病。
(2)防治方法:
①农艺措施:加强整枝修剪和除草等管理,增加桑园通透性,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和抗性;及时排水避免多湿;果期发现病果及时摘除并异地深埋;发病较严重的桑园要彻底清理病果,并对桑园进行深耕翻土,必要时还要连续1~2年春伐及清除花果以降低病原基数.
②药剂防治:
防治时间:分3~5次进行,每隔5至7天防治一次。
第一次:始花期(桑花初开时);
第二次: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
第三次:盛未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显现);
所用农药: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注意事项: 喷施时雾点须细、周到,不可漏喷;一般每亩用量3-4背包,花序、叶、枝充分湿润,以滴水为度;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应交替使用;防治时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任意提高浓度,否则不利于今后防治。桑病防治主要是以防为主,所以应重视前期防治。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