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高县:一蚕一叶系民生 助农增收“挑大梁”
 

四川高县:一蚕一叶系民生 助农增收“挑大梁”

来源:四川新闻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0-09-28   |  阅读次数:329次

高县是全国闻名的蚕茧之乡,也是四川省重点培育的5个“20万亩蚕桑强县”之一。近年来,该县立足丘陵山区的实际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全县拥有桑园面积22.7万亩,覆盖全县13个镇、134个村、 近3万户蚕农。2020年高县春夏两季共发种11.6万张,同比增发3140张。产茧521.4万公斤,同比增长16.2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1.76亿元。蚕桑产业现已成为该县种养殖业中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口最多、脱贫增收见效最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色支柱产业。

 

 

整村推进,蚕桑跑出加速度

在高县来复镇滚沱村养蚕大户胡永强的桑园里,50多亩桑树随着秋风翻起阵阵绿浪,胡永强和家人正趁着晴好天气,抓紧采摘桑叶。“这是今年最后一季蚕了,我喂了16张,长势还可以,希望有个好收成。”胡永强一边采桑叶一边憧憬着最后一季蚕茧的丰收。

上世纪末期,高县蚕桑产业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但随着蚕茧销售市场波动,蚕桑产业发展一度低迷。同一时期“打工潮”兴起,很多人放弃栽桑养蚕,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为了再一次发展壮大蚕桑产业,近年来,该县紧扣农业产业基础与特色,把蚕桑列入扶贫产业的核心,通过对拥有蚕桑基础的地区进行整村推进发展,帮助蚕桑产业实现复苏。

 

该县先后在滚沱村等14个贫困村和联合村等33个非贫困村整村推进桑树种植,6年时间蚕桑面积净增5万亩,密植桑园增量42.3%,实现了100%的贫困村、82%以上的贫困人口栽桑养蚕。现在滚沱村全村发展桑园1500亩,搭建彩钢蚕棚93间,建设村集体公司小蚕共育工厂1个,年均实现蚕桑收入400余万元。

共育支撑   科技养蚕提效益

在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小蚕共育室里,负责人周松正在认真查看小蚕的生长情况,该批小蚕即将结束共育,这两天就能发放到蚕农手中。

“在这里育的蚕子孵化出来要多点,自己拿蚕种在家里孵化成活率就没那么高,而且小蚕还不容易得病,共育的单产可提高10多公斤,每张要多卖400块钱左右。”提起小蚕共育的好处,蚕农钟付金忍不住地称赞。

为有效预防蚕病,进一步提高饲养效率,该县采取“公司+小蚕共育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小蚕共育基地建到镇、村。由小蚕共育室集中负责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1—3龄育蚕环节,然后再将育好的小蚕交由蚕农饲养,形成差时、多批次饲养模式,养殖户领到蚕虫后喂养20天左右可交茧收款,养蚕批次从以往的每年4季蚕,增加到2倍以上。既保证了蚕茧公司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又最大程度提高了农户的养蚕效益。

 

在养殖方面,高县为传统的饲养方式注入了更多“高科技”。2020年嘉乐镇新建3间现代化大蚕养殖工厂,更加方便快捷的轨道式升降蚕台、自动旋转上蔟架等系列新技术、新机具,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养蚕的认知。“以前,每季养几张蚕,一家人都跟着忙,收入少不说,人还累得遭不住,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除了采摘桑叶累点,其余的都省事了不少。”该村支部书记袁洪弟感慨地说。同时,嘉乐镇人民村作为示范区核心区,现有桑园面积5000多亩,覆盖人口3700多人,2019年年发种达9000多张,产茧超过8100担,茧款收入超过2000万元,是高县蚕桑第一村。高县按照 “一区一带、一路两翼、一河百点”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共规划重点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其中,蚕桑重点村35个,涉及全县8个镇。在未来的3年内,全县将以人民村作为蓝本,基本完成35个蚕桑重点村建设,全面建成蚕桑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延伸  蚕桑势头后劲足

据该县农业部门人员介绍,目前该县已开发有桑枝食用菌、桑菌健康饮等蚕桑衍生产业,蚕桑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建设已完成产业园选址、征地和平场。未来还将引进桑枝纤维生产、生物质燃料和桑枝重组木生产线等项目,通过统分结合强一产;政企联动育二产;农旅融合兴三产等方式,形成向蚕桑附属产品全链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高县围绕“南丝路、新坐标”的战略定位,按照“农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厚重的丝路文化,先后建设落润镇“蜀南桑海”、 嘉乐镇“花海桑田”等多个融合发展区,充分依托高县蚕桑基地面积大、丝绸龙头企业强、养蚕农户技能好等优势,实施“双区双创”行动,同步创建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与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做到业态最全、链条最长、效益最好、示范性最强。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县桑园面积30万亩、茧丝绸行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创建全省蚕桑产业第一强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