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广西时宜:科技养蚕,“动车式”扶贫
 

广西时宜:科技养蚕,“动车式”扶贫

来源:重庆蚕丝网  |   作者:周小英   |  发布日期: 2020-09-11   |  阅读次数:295次

       陈国民,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宜农业公司)董事长,一个不忘初心的养蚕大王。他立足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在南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工业化种桑养蚕,助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从一位纯朴的庄稼汉,成长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这个华丽的转身背后,有哪些打动人心的故事呢?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国民。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陈国民出生于浙江省,家里五代人都靠种桑养蚕为生。他从小随父母早出晚归穿梭于桑田,在桑蚕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耳濡目染,蚕桑文化根植于心。

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民

       时宜农业公司落户广西后,陈国民放眼整个桑蚕产业,向传统的种桑养蚕业发起挑战。“传统的种桑养蚕模式不仅蚕发病率高,而且蚕茧的质量参差不齐,养蚕户的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村民养蚕的热情不高,很多桑园被村民毁掉,改种其他的农作物。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合桑蚕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走集约化发展的路线,才能让古老的蚕桑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陈国民对记者说。陈国民决心改变传统的种桑养蚕方式,在广西河池市建了一个小型的工业化种桑养蚕的示范点,走工业化种桑养蚕之路,推广新的养蚕模式。

       1.“动车式”产业扶贫模式

       2016年3月,广西南宁市邕宁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把时宜农业公司引进那楼镇三江村,成立全国首家规模化、集约化桑蚕产业示范区——告祥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区(简称桑蚕产业示范区)。

      陈国民全身心投入到促脱贫、强产业这场为百姓谋福祉的“战役”中,带领群众走上了工业化养蚕之路。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时宜农业采取了一种“动车式”的产业扶贫模式。这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

      陈国民说:“我和我的技术团队创新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动车式’产业扶贫模式,即公司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引领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建设标准化的桑园和蚕房,实施种养分离,改变以往人蚕混居、效率不高、劳动量大的现状。公司负责统一提供质量有保证的蚕种和桑苗,从小蚕、中蚕到大蚕,全程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并实行蚕茧保价回收,农户在技术、质量、销售等方面均有了保障。合作社负责组织、吸纳贫困户就近发展生产、经营管理,农户则按公司要求种桑养蚕,并引入养蚕保险,降低了风险。示范园区内23栋‘扶贫车间’实现了省力化和高效化,可以做到机械半自动喂蚕和摘茧。按照传统的农户养蚕方式,2个人只能管理1张蚕种;在‘扶贫车间’里,2个人可以管理20张蚕种。贫困户主要通过土地流转、提供桑叶、到基地打工等形式参与到产业扶贫工作中来。”

     “ 我从事桑蚕产业最大的目的就是帮助贫困户尽快过上好日子!”陈国民对记者说。也许这就是他从事桑蚕产业的初心。在桑蚕产业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邕宁区从城区领导到村干部,人人分工明确,大家全心全意为园区建设服务。

桑蚕养殖

    “党委、政府仅用了6天时间,便流转了400亩土地。”陈国民为邕宁区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精神所感动。按照“政府支持推动、市场经营运作”的原则,陈国民带领合作社流转了1800亩土地。

       在陈国民的带动下,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摒弃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养蚕模式,打造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桑蚕产业示范区。经过两年的发展,三江村3000多亩以杂树为主的丘陵变成了桑树遍野的“金山”。

      在陈国民的带领下,他的企业实现了桑蚕产业的标准化、机械化、工厂化,成为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实现了贫困群众当年栽桑、当年脱贫、当年致富的目标。


       2.脱贫攻坚结硕果

      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陈国民领导的公司种桑养蚕规模成为全国第一,形成了目前国内技术集成度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劳动效率最高、蚕茧质量最稳定的现代化养蚕企业。目前桑蚕产业示范区已带动384人参与桑蚕产业发展,吸纳在“家门口”就业的贫困人口每人每日可获得100~150元的务工收入,蚕房管理人员每人每月可获得固定劳务收入3000多元。

      2017年,桑蚕产业示范区解决了116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桑蚕产业示范区共覆盖三江村贫困户和非贫困农户560户2250人,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4万多农户种桑养蚕,实现了增收脱贫。

      2018年10月,在陈国民的带领下,时宜农业公司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广西“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截至2019年底,桑蚕产业示范区所在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6.39%降至当前的0.04%。截至2019年,三江村的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全村2711人,人均年增收2900多元。根据城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那楼镇桑蚕产业示范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65元,那楼镇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8元,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同时,三江村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桑蚕产业示范区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2万元。桑蚕产业示范区同步打造“产业+文化+旅游”,通过发展“双周”(城市周边、周末)经济,吸引游客到三江村摘桑葚果、参观桑蚕历史文化、品桑葚酒等,开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体验区,体验绿色生态桑蚕生活,发展智慧农业旅游观光,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享受脱贫攻坚的成果。

       2018年4月,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召开的全国优质茧丝基地现场交流会上,“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经营模式正式被商务部命名为“动车模式”,并确定为我国当前三大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茧生产基地模式之一。将种桑养蚕在桑园、蚕房和各功能中心间进行工序划分,用工业的思维管理农业,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8倍以上,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称“这是蚕桑产业的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时宜农业

       与此同时,“动车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2018年12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中国丝绸大会上,时宜农业公司荣获“2018全国茧丝绸行业年度创新企业”荣誉称号。201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调研了时宜农业公司校企科技联合扶贫点,并对时宜农业公司的创新扶贫经验表示肯定。2019年6月,在云南省曲靖市召开的全国规模化、集约化桑蚕基地现场交流会上,陈国民被邀请做了典型发言。201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成立大会上,时宜农业公司以扶贫典型企业参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三江村的百姓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动车”。2019年,陈国民又会同南宁市农业农村局,把南宁市34个贫困村纳入桑蚕产业示范区,并成立贫困村桑蚕产业示范园互助会。34个贫困村桑蚕产业示范园通过互联网云技术,接入陈国民公司创立的“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为这34个贫困村示范园提供桑蚕技术帮扶。“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除了为34个贫困村示范园运营提供实训场所外,还能解决“一对多”的技术难点。在这个平台上,专家可以和广大的养蚕户实时交流日常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流程化养蚕技术不缺位,保障贫困村示范园安全有效地运营。借助“时宜智慧蚕业云平台”的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各贫困村示范园区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3.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蚕茧产量占中国蚕茧产量的50%,发展桑蚕产业有底蕴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自然条件。”陈国民对记者说。

      在南宁市发展桑蚕产业成功的基础上,陈国民又创新带领公司技术团队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地方蚕业发展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当地蚕农的欢迎。

      模式一:动车模式。南宁市邕宁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动车模式,企业是车头,合作社是车厢,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搭乘致富快车。 

      模式二:双高模式。百色市平果基地采取“政府主导+龙头企业+科研+农户(贫困户)”的双高模式。实现桑叶商品化、技术流程化、管理现代化和种养机械化,将扶贫车间建在了田间地头,农户直接进基地打工赚钱,获得稳定的收益。

      模式三:精蚕模式。来宾市忻城基地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服务)+保险公司(保险)+贫困户(收益)”的精蚕模式。时宜农业公司给贫困户提供抗病性强的4龄蚕或者5龄蚕,并通过公司与河池学院联合研发的“智慧蚕业云平台”提供免费的全程化技术指导,保证养蚕成功率在95%以上;引入养蚕保险机制,为蚕农提供养殖保险;政企合作减轻蚕农购买蚕的负担,引导蚕农饲育大蚕;在全县脱贫期间给予蚕种补助,农户花3龄蚕的钱就可以拿到4龄蚕,当年每亩产值可以增收1500-2700元。

       模式四:整村推进模式。河池市宜州基地采取“政府(引导)+龙头企业(服务)+融资平台(资金)+河池学院技术支撑中心(技术支持)+村集体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股东)”的整村推进模式。政府引导村集体带领农户成立村集体企业,并与时宜农业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时宜农业公司入驻园区为其提供高标准4龄蚕,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1~2元回收蚕茧,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同发展。政府引导农户与村集体成立桑蚕种养公司,村民利用土地和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管理和分红。由于不需要流转土地,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收益,每亩收益可以增加2倍以上,同时也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融资平台为标准化桑蚕饲养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河池学院联合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此模式的推出不仅降低了家蚕的死亡率,提高了蚕茧的品质,也提高了农民的收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模式五:提供优良种苗模式。浙江省海宁基地通过源头把控的形式建设了2300亩优质桑苗基地,为各基地提供优良的种苗,保证了项目的实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在陈国民的带领下,时宜农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桑蚕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实行育、繁、推、产品综合研发利用一体化的民营企业,这也是广西首家具有规模化种桑养蚕及深度开发经营资格的民营科技企业,也是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桑蚕产业示范基地。

       时宜农业公司现有广西南宁市邕宁基地、来宾市忻城基地、百色市平果基地、浙江省海宁基地等多个现代桑蚕生产基地。时宜农业公司现已建成大中蚕房32000多平方米,种植桑园8000多亩,小蚕共育中心1200平方米,蚕沙无害化处理中心2000平方米,桑树新品种展示中心5000多平方米,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覆盖2800亩;41座大(中)蚕房配备电动桥式喂蚕车、自动上蔟架、水帘空调、自动热风循环等装置,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技术集成度最高、自动化程度最高、劳动效率最高、蚕茧质量最稳定的现代化养蚕基地。时宜农业公司成立几年来,先后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南宁市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再写蚕桑产业新篇章

       陈国民介绍,未来,时宜农业公司将帮助更多的蚕农加入现代化种桑养蚕的行业,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茧质量得到质的飞跃,成为世界上优质茧的原材料生产基地,让古老的桑蚕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国民不满足于现状,对桑蚕产业的未来发展不断地进行探索,带领公司员工致力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走通、走顺桑蚕产业产学研结合之路。目前,时宜农业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河池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创建了企业工程研发中心。时宜农业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生产工具、设备、机器。目前,时宜农业公司在桑园机械化收割及桑园机械化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为了解决产业扩大桑蚕人才紧缺的问题,培养适合广西乃至全国的现代桑蚕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陈国民还在公司搭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18年,陈国民带领公司进驻河池学院,成立了“时宜现代桑蚕科技实验班”,将更多的现代桑蚕科技理念带入课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培育更多的桑蚕专业技术人才。

      在陈国民的带领下,南宁市邕宁区时宜桑蚕产业示范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底,到时宜农业公司参观、考察、学习的人数达500多批次,3万多人。桑蚕产业示范区还吸引了越南、东帝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加纳等20多个国家的客人前来考察、参观、学习。2019年11月,陈国民应马来西亚国际商务促进协会、加纳国会议会邀请分别到马来西亚、加纳,将南宁市产业扶贫的经验分享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成为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

     “蚕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陈国民对记者说。

       今后,时宜农业公司将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建立完善的、适应广西气候条件的亚热带蚕桑现代技术体系;以“科技小院”工作站、人才小高地等为平台,加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大合作、大攻关、大应用的现代蚕业科研运行机制。时宜农业公司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广西的区位优势,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重点,以打造蚕桑强区为目标,一手抓好传统桑蚕茧丝绸产业纵向延伸,一手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桑蚕产业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的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多元化、市场全球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拓展转型,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综合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

      通过陈国民的创业经历,以及他取得的骄人成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他创业的艰辛和在通往成功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坚韧的毅力、高尚的品格。

      在党和国家吹响“精准扶贫”号角后,陈国民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积极探索桑蚕产业的脱贫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闻名全国的科技“养蚕大王”。

       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曾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陈国民扎根广西,将古老的蚕桑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带领时宜农业公司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为八桂大地的蚕桑产业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画。通过“丝绸之路”,世界由一根莹亮的蚕丝认识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物质和文化得以广泛交流,华夏文明传遍全世界。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役中,陈国民不忘初心,用自己的行动为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旋律,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使命。在陈国民的带领下,时宜农业公司的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砥砺奋进,进一步延伸桑蚕产业链条,全力推进广西桑蚕特色现代产业发展,让蚕桑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再放异彩、再谱新曲,为广西发展桑蚕特色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