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宜宾高县嘉乐镇:蚕桑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宜宾高县嘉乐镇:蚕桑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0-08-24   |  阅读次数:268次

盛夏时节,在宜宾市高县“蜀南桑海·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建设场地内,工人正对核心区路面进行清理油化、环湖绿道沿线进行绿化、对新建的大蚕养殖工厂进行搭建,现场一片忙碌。

  

  成片桑园

  高县是中国蚕桑之乡,拥有蚕桑种植面积20多万亩。位于蚕桑核心区的嘉乐镇人民村,是一直以来的“老蚕区”,村里5871亩的耕地就有4325亩桑园,蚕桑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嘉乐镇利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契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工厂、大蚕养殖工厂,延伸蚕桑产业链,充分挖掘蚕桑衍生文化,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在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小蚕共育室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人们正细心给小蚕喂食桑叶。当天,村民钟付金早早来到共育室里,询问蚕种的发放时间。2018年,钟付金依靠养蚕如期实现脱贫,谈及小蚕共育的优势,钟付金打开了话匣子。

  “在这里育的蚕子,我们拿去了要好养点,自己养的成活率就没那么高。” 由于蚕种孵化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对环境消毒要求较高,村民自行在家育蚕, 小蚕孵化率和成活率较低,也容易发生蚕病,影响养蚕效益。

  

  蚕茧文创

  2019年3月,村集体公司出资建设了人民村小蚕共育工厂,占地3亩,建筑面积680平米,并配备了专业的设备设施,工厂年共育能力达6000张。养蚕能手周松将其承包下来,集中为村民饲养1-3龄期的家蚕幼虫,不仅提高了饲养效率,还有效预防了蚕病,为蚕农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村民钟付金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共育后的每一张蚕纸,蚕茧产量能达到55公斤左右,能卖到1600元到1700元;如果自己养就只有42公斤的样子,只能卖到1200元到1300元。”相比之下,参与了小蚕共育的单产可提高10多公斤。共育室将育成后的小蚕按季分发给蚕农,拿回家后只需精心喂养20天左右就可上蔟结茧,也为养蚕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据悉,今年共育室共育种3100张,预计蚕茧产值将达到500万元左右。同时还吸纳了周边剩余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共育室承包人周松介绍,在人手不够的时候,就会请周边安置点里的人来帮忙,共育期间大概可以干四五十天活路,每个工人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我住在这安置点的,一分钟就到了,一天可以找一百多块钱,还是可以。”村民周心廷开心地说。

  如今,全村99户贫困户绝大多数都靠养蚕如期实现脱贫。为了进一步发展好蚕桑产业,强化“造血”功能,巩固脱贫成效,该村还积极探索延伸蚕桑产业链,继续在蚕桑上做文章。

  

  桑枝食用菌

  该村党支部书记袁洪弟介绍,目前该村已开发有桑枝食用菌、桑菌健康饮等蚕桑衍生产业,蚕桑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建设已完成产业园选址、征地和平场,一期厂房建设项目已完成基础,正在搭建厂房主体建设。未来还将引进桑枝纤维生产、生物质燃料和桑枝重组木生产线等项目,预计桑枝利用量,将达到5万吨/年,产值将达到1亿元以上,真正让桑树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户收益。

  今年4月,在该村风景优美的天蚕湖湖畔,“桑海大酒店项目”破土动工,现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入到内外墙装修阶段,这也是该村大胆探索蚕桑农旅融合的缩影。

  “酒店主要以蚕桑文化为主题,原滋原味按乡村风格进行打造,同时依托天蚕湖资源,发展垂钓、游船等休闲项目。” 该酒店负责人罗文化介绍,酒店的人员招聘主要以附近安置房里年轻化的人员为主,对他们进行培训上岗,预计国庆节前后,该酒店将正式对外营业,届时将吸纳周边近30人就业。同时,该镇在人民村在谋划打造蚕桑文化广场和“丝路风情文化街”,积极探索以蚕桑为载体的文创衍生产品--茧画,下一步还将修建蚕桑创意文化馆,建设教学基地和蚕桑文化体验基地,集中展示蚕桑特色文化,增强游客游览、观赏的体验度。通过农文旅三产融合,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民村依托蚕桑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乡村“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强,2019年,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交上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