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0年快过去一半,宜州的鲜茧收购也逐步接近尾声。
宜州,坐标广西河池,是中国最主要的茧丝生产地。今年,受疫情影响,以出口为主要贸易方式的茧丝行业陷入困境,宜州茧丝自然也无可避免的受到波及。
鲜茧总体产量:
一增一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宜州的田间地头穿梭,漫山遍野的都是桑园,这里的农户大部分都是以养蚕为生,2亩地可以养一张蚕(80-100斤),行情好的时候,100斤蚕可以卖3000多块钱。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今年春茧的产量由于“一增一减”,与去年基本持平。
01
增产方面
第一,惯性增产。去年,因为天气、蚕病等自然原因,蚕茧养殖遭遇减产,减产规模约为30%,加之丝厂在年末对原料的储备需求,鲜茧的收购价格大幅上涨,收购均价在25-28元/斤。
惯性之下,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据河池市蚕种场站长黄康东介绍,今年第 一、二批蚕种发放量同比增长了5%左右。
第二,自然增产。今年上半年,由于天气原因,蚕病减少,特别适宜桑蚕养殖,自然减产减少,蚕农普遍收成较好,产量较高。
02
减产方面
随着疫情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扩大,疫情发生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几乎停滞,生丝出口受阻,鲜茧价格出现大落,收购价一度跌至12-13元,部分蚕农出现弃养。
黄康东站长表示,随着广西地区首批春茧陆续上市,蚕茧收购价格跌至24-26元/公斤左右,蚕农信心大受打击,第三批蚕种发放量同比下跌了近50%的幅度。在进入五月中旬后,国内疫情基本好转,内贸市场需求有所回暖,蚕茧价格也有所上涨,因此第四批的蚕种发种量多于第三批,但同比依旧下跌了近20%的幅度。
总体而言,今年河池的整体发种量预计只有往年的70%,仅宜州地区的发种量基本正常,其他地区的发种量均有所减少。
在宜州市最大的蚕种、蚕具、蚕药及桑苗销售聚集地——虹桥街,几乎每一家苗木店外,都有售卖桑苗的广告牌,但在店铺内,却看不见桑苗,而是满地的桉木苗。
一家苗木店的老板告诉我们,“去年这个时候,因为鲜茧收购眼看着从15元一斤涨到了20元、30元一斤,很多茧农都扩种了桑苗,所以去年的桑苗也卖得很好。可是,今年茧价跌到了15元以下,好些茧农都不养蚕了,要么就是有多少桑养多少蚕,也不扩大桑园了,我们也就不敢培育桑苗了,担心卖不掉。”
如果有客户需要桑苗,只能向苗木店老板提前预订。“我们现在都是见单育苗,你要多少桑苗,需要下单预订,三个月以后才可以拿货。”
生丝厂:
鲜茧库存充足,外贸基本停滞
在河池,大大小小的生丝厂有30多家,然而,就这为数不多的丝厂,却支撑起了周边约3.5万农户的经济来源。
走进河池明晟茧丝有限公司,5组缫丝机,160名员工,便是这里呈现出来的模样。然而,就像这样规模不算太大的丝厂,每年却需要消耗450吨干茧,为700多户农民带来至少5000万的收益。“虽然今年行情不佳,但公司依然在正常生产”,明晟茧丝的老板余萧说,“我们如果停工,这700多户茧农,加上厂里的工人,就真的没有收入了,现在也能走一步看一步。”
近年来,由于鲜茧丝普遍被市场接受,加之成本优势明显,以往以干茧缫丝的工艺,已逐步转变为鲜茧缫丝。部分丝厂为了维持员工生计,也会接一部分代加工的活,帮茧站将不便于保存的鲜茧制作成生丝。
丝厂
在备料方面,中农茧丝的一线业务人员介绍,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丝厂的鲜茧库存都有1月左右,后续鲜茧还在陆续上市,原料基本充足。
茧站工作人员则表示,茧价低的年份,茧农惜售心理反而较弱,基本上都会将鲜茧尽快卖出,所以市面上的鲜茧还算充足。
而在销售端,由于宜州的生丝,约有60%是用于直接或间接出口。疫情之下,各国海关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对进出口贸易的封锁,以及境外生丝贸易商的谨慎采购,对宜州的生丝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部分丝厂的应收账款与存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丝厂的资金压力较大。
结语:
今年上半年,鲜茧及生丝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内贸易商的“抄底囤货”。目前,生丝的出口贸易,除欧洲尚有部分订单外,其他地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国内外疫情的逐渐平息,各国的海上运输开始慢慢恢复。
面对生丝行业亟待舒缓的销售压力,中农茧丝国际业务部总监崔建伟表示,“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需要时间来修复,估计至少需要3-6个月的时间,国外的需求会渐渐增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