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关注优质产区的蚕桑业
 

关注优质产区的蚕桑业

来源:蚕丝在线  |   作者:陈亦庆   |  发布日期: 2008-09-27   |  阅读次数:930次

多年来,江、浙等东部地区的蚕桑业对我国丝绸业和各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变化,比较效益的减弱,也进行着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尽管显得不可逆转和紧迫,但总体上它仍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这些地区的蚕桑业要大规模地转移到中西部去还需时日,中西部地区也需具备一定的承接转移的条件。从近年看,仍然以省内、区内调整、转移为主。截止目前,大多数地区对蚕桑的依赖仍然较高,而且今后一段时间里蚕桑仍可能是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项目,是农业产业化的传统产业。

无疑,江、浙等地区的蚕桑业近年也经受了自然和市场两个风险的严峻考验,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但这里是我国优质茧、高品位丝的传统产区,对我国丝绸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信誉影响较大。而且,总体上这里蚕桑业的基础较为巩固,产业化程度较高,茧丝质量优势较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也难以被替代。

由于受整个市场供求基本面的影响,加之流通领域里数量较大的低品质茧和低品位丝,使我国今年的茧丝行情长期低迷徘徊,出口和加工企业处境困难,农民种养积极性受到伤害,弃管弃养面逐渐扩大,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挖桑的现象。虽然这在经济规律和市场作用下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对其不加正确引导,或处理不当,甚至任其发展,我们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对行业也将带来严重冲击。

我们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的蚕桑业也曾经历过他的发展期,或者说辉煌期。1994年1995年江苏的桑园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和330万亩,曾分别占全国的16%和18.9%(发种量分别为590万张和582万张,分别占全国的22.36%和21.7%;桑蚕茧产量分别为19.63万吨和18.6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和24.5%)。经过1994年和1995年的历史高峰后,1996年江苏省的桑园面积一下子减少到170万亩,比1995年减少48%(发种量减少57%,蚕茧产量减少50%)。在1997年以来的10多年里,其桑园除了2002年稍有回升(157万亩)外,基本上一直稳定在130-140万亩左右。桑园是蚕业的基础,是我国丝绸业的“根”。1996年江苏省的桑园一下子砍掉了48%,导致丝绸生产和出口量急剧下降,应该说在当时对江苏乃至全国的丝绸业打击很大,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桑树是多年生作物,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一旦被砍掉,恐怕就很难恢复,或者说根本就恢复不起来了。这方面除了可能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外,市场因素有可能将成为关键。

然而,丝绸市场的起起落落,我国丝绸人应该是有较深刻的认识的,也有不少共识。从丝绸业多年运行的实际看,困难也总与其机遇相伴,“阳光总在风雨后”。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还是要理性、冷静,更要坚定信心。要利用当前调整期的机遇,抓紧蚕桑业各方面的结构调整(如新老品种、新老桑树、种养地域等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其科技进步,不断巩固其基础,为新一轮的发展期作好准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调整过程中,对这些优质产区的蚕桑资源要予以适当保护,尤其要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毁桑、挖桑等非理性行为。我们要从丝绸业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责任出发,珍惜这些地区的茧丝质量优势。这里的蚕桑业如果在短期内大幅度地萎缩,不仅涉及中国丝绸的国际地位,也会影响中国丝绸业的质量根基。

这里的关键是生产的比较效益,说到底也是蚕茧的价格问题。目前主要是要制订一个让各方都能过得去的相对合理的收购价格。如果哪一方的“账算不过来”都会有问题。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我国丝绸业的农工贸、产供销各产业链是密不可分的。两年前,茧价很高,有的产区的蚕农“唱完山歌唱蚕歌,好日子天天在蚕里过”的时候,我曾说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现在茧价低了,“后道”也很困难,在似乎“泥菩萨过河”的时候,希望我们的蚕农、企业既要有信心,更要坚持大局观念,有“一盘棋”的思想。直白地说,就是在这时候要相互帮衬一点。事实上,目前整个环境都困难,也不光是我们蚕桑业一家有难处。克服目前的困难,要让企业单方面来承担是行不通的,而完全让蚕农去应对也是不行的,应将“一肩挑”改为“两头抬”。农民兄弟要想到在形势好、茧价高的时候,企业为咱们作出了较多的付出,现在困难了也要多体谅些企业,心态平和些,更要想到如果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了,自己茧子的“出路”在何方?与此同时,各地蚕桑服务体系也要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多做工作,希望农民兄弟能耐得住困难的“寂寞”,避免对桑园做出非理性的过激行为。另一方面,我们的丝绸企业也要看到种桑养蚕是行业的“第一车间”,没有他们,我们将会是“无米之炊”,从行业大局出发,在某些环节尽可能让点利,春茧赚一些秋茧亏一些,这次亏了下次补,总体上能过得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尤其是我们近年已实行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发挥自己产业化的优势,切实作出努力,与农民兄弟共同克服困难,留住桑树,留住希望。

其次,我们的蚕桑业要依靠政府。尽管大家说,政府职能已转变,但事实上,从中国的人文情况看,至少在较长时间里,政府对各地经济的主导作用仍将十分明显。目前,江、浙等很多地区的蚕桑业如果过早、过快地衰败,过早、过快地转移到省外、区外,既不利于行业,也给本地区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各地的行业组织需加强协调沟通,争取各地政府对蚕桑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并希望政府对企业和广大蚕农多做工作,加以引导,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去积极应对困难。同时,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为蚕桑业争取些优惠政策和政策性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改善信用担保和融资环境,以及税收、费用等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在种养物资的提供、费用补贴以及鼓励桑园套种等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农收入。总之,要依靠政府,帮助行业尽早渡过难关,去创造丝绸业更美好的明天。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