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实施完成情况
广西区承担的项目在5个市6个县的20个乡镇进行实施,按照“四个一块”,即“国家支持一块,地方财政配套一块,龙头企业投入一块、农民自筹一块”的方式,筹措了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保障了工程按计划推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按要求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建设项目的效果
(一)推动茧丝绸业快速发展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后,2007年广西区桑蚕业持续稳步发展,桑园面积202.11万亩,同比增长11.91%,全年发种量560.61万张,同比增长10.95%,鲜茧产量20.52万吨,同比增长10.49%,蚕农全年销茧收入34.60亿元,优良蚕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一是全区桂桑优系列品种已达115万亩,优良桑品种普及率达57%,实现了桑品种良种化。二是主导蚕品种“两广二号”应用量达402万张,占总养蚕量的71.7%,各蚕区在适宜季节推广饲养多丝量蚕品种“桂蚕一号”60.06多万张,占10.7%,优良蚕品种普及率达到82.4%。三是小蚕共育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目前全区共建设小蚕共育室近3415家,小蚕共育率达49.03%,在宜州、横县、象州、忻城等主要蚕区,小蚕共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四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切实可行,通过严抓消毒防病工作,提高了养蚕成功率,全年蚕、桑病虫害发生率同比下降10%。五是优良蔟具方格蔟及上蔟管理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全区方格蔟推广率达到62.36%,部分县(市)如宜州市、环江县方格蔟推广率近100%,有效提高了蚕茧质量。
缫丝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自治区实现白厂丝产量1.176万吨,同比增长27.20%,工业总产值29.61亿元,同比增长20.14%,销售收入26.74亿元,同比增长26.92%。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推动下,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充分利用蚕茧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鹿寨、宜州、横县分别建立了丝绸工业园;一大批经济实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东部企业在广西区落户,除了蚕丝加工外,丝棉被、捻线、织绸、绢纺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品项目在广西区各地相继建成投产。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与广西丝绸进出口公司共同组建集桑园基地建设、蚕种和缫丝生产、丝绸深加工及丝绸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中山丝绸有限公司和浙江华芝丝绸有限公司在蒙山创建的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苏、川、桂三省茧丝绸行业骨干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合作共同组建的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广西区拥有38组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的浦北桂合丝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为广西区茧丝绸业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加快了东部缫丝工业向广西的产业转移,目前70家缫丝企业中,区外投资合作企业超过50%,茧丝绸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有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随着近年的科技进步和茧丝绸市场的发展,广西区蚕桑业的比较效益明显提高,茧丝绸业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通过“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在广西区的实施和示范,更是进一步促进了茧丝绸业的发展。据深入农户调查的情况看,2007年亩桑鲜茧销售收入量普遍在3000-4000元之间,最高的达5000-6000元,蚕桑生产重点乡镇涌现了一大批年收入过万元、几万元,少数达到10多万元的农户,蚕桑种养已成为广西区优势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强大推动力,蚕桑业必将成为广西区继甘蔗之后对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具有深远影响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经过项目实施的宣传、培训和示范,使广大蚕农对科技、文化要求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等方面有了深切的体会。第一,在方格蔟使用方面,过去农民按照花蔟的方式使用,不但使蔟具容易破损,而且熟蚕不易上蔟,经过技术人员培训指导,使用方格蔟不但熟蚕上蔟省时省力,而且每公斤鲜茧价格提高0.4—0.8元,蚕农转而纷纷购买方格蔟。第二,农民群众存在对文化知识需求不重视的问题,而种桑养蚕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经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培训班学习和实践,大大提高了蚕农群众学技术、学文化的热忱。据项目实施乡、村群众介绍,目前桑蚕生产区开办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群众均踊跃参加,往往是座无虚席。第三,过去农民对桑蚕种使用往往不太注意,现在则是再三询问品种的优缺点后再购买。龙头企业通过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茧丝外销渠道,采取保价收购形式收购农民蚕茧,保护农民利益,降低农民风险,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有龙头企业带动,有蚕种场的配合,有蚕桑基地的保证,有利益的捆绑,最大限度地稳定了蚕茧市场价格,促进了企业、蚕种场与农户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从而带动了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传统的桑蚕生产是全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很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种养技术提高以后,千方百计进行桑蚕工具的革新尝试,各基地县已经有部分精明的蚕农先行研发方格蔟取茧工具和给桑车。例如,鹿寨县寨沙镇六往村下寨屯种养协会会长韦春元改革和发明了324孔木制方格蔟和配套的器械摘茧工具,不到半分钟就可以摘取324孔木制方格蔟上的熟茧,比手工取茧提高效率10—20倍。类似的木制方格蔟和配套的器械取茧工具在宜州市拉浪乡已经有小面积推广,这些新型实用专利产品具有使用简便、高效快速的优点,一次操作即可摘取整片方格蔟上的蚕茧,收茧后蔟具内残余茧丝清理和消毒十分简便,蔟具耐用,损坏可修复,能反复使用3—5年。象州县奇江小蚕共育室是该县最大的一家大型的民营小蚕共育室,该共育室具有蚕房面积2000多平方米,每批育小蚕1500-2000张,每年可育小蚕20000多张,可以满足周边10多个村对小蚕的需求,由于共育数量大,为提高工效、降低劳动强度,自主研究开发出新型切桑机和轨道式移动给桑机械以及升降缆车,饲养员把需要进行蚕体消毒的药物或桑叶放在该机械的平台上,顺着轨道可上下、前后移动进行蚕体消毒或给叶等工作,育出的小蚕质量也好,效果也不错,大幅度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改善了养蚕条件,提高了蚕农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过去农民养蚕大多是饲养和居住混杂,大多数农村民居往往窗口少,通风不良,容易引起低龄蚕发病,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小蚕共育和蚕房的示范建设和改造,既解决了大多数农户缺乏饲养小蚕技术和环境不适应饲养小蚕的问题,又使大蚕房通风透气,减少发病率,深受蚕农欢迎,也给蚕农发展生产和提高效益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有文化的种养能手参与到蚕桑产业中,养蚕大户不断涌现。由于农民收入增加,带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带动桑蚕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促进产业链建设
宜州市投入了400多万元建蚕沙无害化处理池13000个,其中项目区内的建造率达70%,杜绝了蚕沙乱扔乱倒的现象,使项目区内的养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改善了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同时还提高了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一是引进了东升生物有限公司、田园绿洲有限公司两家利用蚕沙作为生产原料,分别提取叶绿素铜钠盐和生产生物菌肥,二是引进了广西科学院桑杆加工食用菌新技术,利用桑杆作原料,生产食用菌,香菇、榆黄菇、云耳等无公害食品。通过延伸桑蚕产业链建设,推动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引导发展桑蚕再生资源的培育和充分利用,发展“桑-菇-肥”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如宜州市把桑杆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来抓,已建起了广西桑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洛西镇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石别镇横山屯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2007年示范基地共建设有桑杆食用菌生产大棚60座,种植菌筒60多万袋,以生产香菇、榆黄蘑、木耳为主,总产量达110万公斤,总产值达275.6万元。经把废弃的桑杆加工成食用菌和无烟炭,或直接把干桑杆卖给企业作锅炉燃料代替煤炭,把难闻的蚕沙加工成高效生态有机肥,年桑蚕废物循环利用产值3000万元以上,实现了桑蚕产业科学发展。
传统的桑蚕生产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虽然近几年科学种桑养蚕推广发展较快,但经营上仍然延续着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这制约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使蚕茧质量和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同时由于户均规模小,设施水平低,分散经营,蚕茧规格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捻床坡在养蚕能人黄家活的带动下,开展了集中养蚕的试点,广西丝绸集团公司扶持17户蚕农集中建设统一蚕房面积1309㎡,平均每户3间,每间20平方米,分为小蚕室、大蚕室、上蔟室,集中消毒,统一管理。2007年17户蚕农共种桑120亩,养蚕超过200张,全部使用方格蔟。由于采用集中养蚕,技术到位,管理科学,使得每批蚕的饲养都很成功,单张产蚕量平均达44公斤以上,最高的53公斤;上茧率达98%以上,最好的达99.6%。2007年基地收茧近9000公斤,产值13.2万元,平均每户收入8000多元,比村里其他养蚕户多收入1000元以上。2007年底在蚕桑歇养期间,集中养蚕基地又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带动下利用桑枝养起了平菇,初步估算,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每户蚕农可收平菇1000斤,4个月每户就可增收3000元。目前利用桑枝养平菇效益明显,已经得到了该村蚕农的一致认可,不仅加速了蚕桑业产业化、专业化,而且对发展桑蚕业及其综合利用优势明显。
(六)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桑蚕种养是一个收入较高,需要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建设高标准优质桑园,新建和改造蚕房(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方格蔟推广、蚕沙处理池等,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种植桑树可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药施用量;桑枝可作燃料或食用菌栽培料,也可作造纸原料,减少森林砍伐;蚕粪作肥料或沼气原料,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鹿寨蚕农在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猪—沼—桑—蚕”生态桑园循环经济模式,“东桑西移”工程通过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贯彻了中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战略方针,不仅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帮助蚕农走上致富的道路,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东桑西移”项目实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桑蚕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蚕茧基地建设有利于农村生产发展,蚕桑基地项目建设把现代农业的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融合到农村中,逐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二是桑蚕生产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因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促进了家庭、社会的和谐,使蚕农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养蚕农户都修建了新房,添置了家具,购买了摩托车、农用车,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或者卫星电视,一些蚕农还购置了电脑,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社会风尚,提高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三是蚕桑基地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种桑养蚕是一项环保型产业,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建设环境和谐型社会;种桑养蚕可以充分利用蚕粪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从而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索取,保护森林。四是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通过建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植、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的核心示范园区和推广先进适用养蚕技术,从而带动广西区规模化、标准化蚕桑生产,可有效改变过去千家万户分散化、传统化、低水平的蚕桑生产方式,培养出一批科技养蚕示范专业户,充分发挥“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项目实施的体会和建议
(一)“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由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有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推动,才能够顺利完成。因此,国家茧丝办制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当地政府参与签订责任书的实施方案为项目的实施完成和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实施中龙头企业虽是实施主体,但工作的重心主要是千家万户的分散蚕农,做好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和政策落实到位则是关键。
(三)项目的实施工作涉及工业、农业、龙头企业、蚕种场和广大农户,组建强有力的项目实施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和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是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
通过两年项目的实施,有关部门深刻体会到,“东桑西移”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扩大示范带动成果,同时,拓展加工领域的支持,延长产业链。建议广西区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机遇,因势利导,把蚕桑生产与缫丝、丝绸等初深加工以及内外销售有机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蚕茧品质和单产;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健扩大桑园面积,形成优势产业带,推动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西移,大力发展缫丝工业,集中力量发展丝绸精深加工业。拓宽内外贸易渠道、打造信息化贸易平台,做大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出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