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陈毅元帅赋诗赞家乡 乐至“桑城”美名扬
 

陈毅元帅赋诗赞家乡 乐至“桑城”美名扬

来源:四川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9-10-31   |  阅读次数:470次

    乐至被称作“帅乡”,也被称作“桑城”,前者是因为这里是陈毅元帅的故乡,后者是因为这里拥有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蚕桑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自嫘祖煮茧缫丝至今,已历经5000余年,是中华本土根源文化之一。

 乐至蚕桑始于隋唐,据《乐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即有蚕丝品问世;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县设蚕桑传习所,以推广蚕桑、保护森林、改良种籽;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于县城崇教寺山麓建蚕桑局,同年在倒流镇(今回澜镇)、和兴场、石湍镇、桂林场分设4个蚕桑分社倡导蚕桑生产。

 上千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塑造了乐至人喜桑爱蚕的地域情感——“叉叉裤、叉萝卜,狗来了、爬桑树,桑树倒、爬茅草……”“多栽桑,多养蚕,四十多天见现钱……”“栽桑植桐,子孙不穷”等儿歌民谣,传达了乐至人对蚕桑生产的深厚情怀。

 1959年,陈毅元帅回乡视察,看见家乡蚕桑文化兴盛、蚕桑产业发达,欣然赋诗《冬夜杂咏·故乡》:“公社遍故乡,到处是桑园。蚕娘两万人,一年八季蚕。”之后,他还关心支持当地红旗丝绸厂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帮助丝厂引进5台先进缫丝机,令乐至缫丝技艺远近闻名。

 如今,蚕桑依旧是乐至的传统优势产业,而红旗丝绸厂依旧是其中的龙头企业之一。去年,经红旗丝绸厂申报,乐至缫丝技艺被正式列入资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帅乡”和“桑城”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记者吴忧整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