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陈亦庆:我国丝绸业调整期的困难
 

陈亦庆:我国丝绸业调整期的困难

来源:蚕丝在线  |   作者:陈亦庆   |  发布日期: 2008-09-10   |  阅读次数:909次

 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丝绸业正经历着波峰以后的调整期,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尤其今年,有人说,需要“缝制棉衣过冬”。

  一、市场低迷徘徊

  今年以来,从茧丝供求的某些基本面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看,价格出现较明显上涨应该是有理由的,甚至也有投机炒作的动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今年上半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合同订购的干茧和B类丝的平均收盘价每吨分别为5.97万元和18.81万元。如果从扣除物价和成本因素后看,价格确实较低,而且还长期在此低位上徘徊。其原因大致如下:

  1、实际的供求压力一直较大。我以前曾说过,从去年的茧丝总量匡算,在扣除国家收储的那部分丝量后,去年年底丝绸业流通领域里茧丝供应仍有一定的剩余转到了今年上半年,加上今年可使用的全国春茧量,上半年就有相当于7万来吨长短纤维的茧和丝的供应量,而根据海关统计和内销市场情况,上半年内外销需要的长短纤维约5万吨左右。可以看出,上半年的原料供应是相当充裕的。不过,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不论去年的秋茧还是今年的春茧,有相当部分的茧质较差,某些时段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原料紧缺,但整体而言,上半年的原料供应压力较大。这是价格难以上去的基本面方面的原因。
  
  2、同时反映供求基本面的茧、丝、绸原料性商品的进口,上半年仅进口约2160吨的丝量,比去年同期减少约31.17%。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内原料供应的充裕,无需较大量地从国外补充。
  
  3、近年国内丝绸市场虽然出现了不少亮点,但我国丝绸对外依存度并未根本改变。今年上半年原料性真丝产品虽有较好的恢复性增长,但丝绸服装等制成品出口量继续较大幅度地下降,使我国真丝全商品冲抵进口后的出口丝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仅同比增长约1%)。这平平的出口量制约了茧丝需求和行情向上的推动力。
  
  4、很多企业在种种困难阴霾的笼罩下,为了微薄的利润要与一系列风险拼力抗挣,甚至挣扎在亏损或亏损的边缘,不得不逐渐收缩业务,或减产、停产,甚至转型调整,造成产能萎缩,出口下降,原料和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加大了对市场的过度反应,价格也难以回升。有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叠加,使供求出现期间性的对峙、胶着状态。业内也时有反映。
  
  5、近来年,业内出于对我国丝绸业的认识和了解,面对上半年的供求状况,心态大多较为理性、平和,投机炒作也相对较弱。再说从今年市场内外环境看,一般认为也难有大的炒作动作。此外,这几年丝绸业产权制度的变化,企业可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作出调整,即市场的微调也随时在进行,从而行情即使低迷,仍然显得较为平稳。
  
  还有,上半年客观上存在的低质量茧和低品位丝,加上行业内丝绸商品交易环节中呼声较高的诚信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价格的提升。

  二、行业在困难中缓行
  
  1、汇率等因素使出口下降、收益缩水、盈利能力下降

  据海关统计的今年上半年真丝产品的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价增长2.31%,但是,以6月底汇率的人民币计价,则同比下降约7. 83%(即同比减少约9.82亿元人民币)。
  
  由于人民币升值,今年6月底与年初相比,出口一美元产品减少收益约0.4388元人民币,这样仅上半年我国丝绸业出口收入减少约7.39 亿元人民币。虽然这是由于政策因素造成的,但从我国这规模不大的丝绸业经营效益来说,这半年时间的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

  从海关统计看,上半年原料性商品出口的美元单价同比基本持平或下降,但是,如果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单价同比基本上都成了负数。出口单价的下降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实际上,近年我国丝绸出口企业同样面临着成本上升、出口产品提价难度大、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困难。有人以某厂6A级丝为例,自2005年汇改以来的三年中,由于物价、成本、汇率等因素,每吨丝的卖价缩水约1万多美元。

  此外,自2005年以来,我国丝绸服装等制成品出口额占整个真丝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今年上半年仅占57.28%,比2005年同期的66.35%占比下降了约9个百分点,说明原料性商品出口比重上升了约9个百分点。从附加值角度看,出口商品结构的这一变化,给行业的经营效益也同样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2、生产企业处境困难

  不少企业反映,目前他们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利益”的权衡已逐渐被“生存”的需要所代替。人民币持续升值不断“蚕食”着企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等大幅度攀升,加上资金链断裂,使他们难以为继。近年来各类费用和成本叠加使企业综合成本上升20-30%左右。有人测算,上半年缫丝企业每吨丝的加工费(含管理费和财税)达5.95万元,茧本再加3.5万元-4万元大致就是每吨丝的成本。这样,面对上半年的行情,很多丝厂就无利或亏损了,减产、停产甚至关闭也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据报道,今年1-6月重庆市丝绸工业企业亏损面为72%;浙江省的丝绸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6.15%,其中缫丝企业亏损面65.57%,绢纺企业亏损面50%。

  3、蚕桑生产稳定发展有难度

  ①总量难以控制

  多年来的情况证明,种桑养蚕容易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冲击,近年可以说年年隐藏着“杀机”,真可谓“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去年以来,全国的蚕茧生产遭到了多重的灾害,茧价又持续下跌,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伤害。尽管如此,去年全国桑蚕茧总产量仍增长了5.73%,达到78.21万吨;今年春茧仅减产7.23%,仍有32.80万吨。业内很清楚,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支持下,中西部地区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基础“盘子”已很大,又涉及各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利益,一般情况下,要在总量上有效地适度控制已有难度,除非有更严重的不可抗力因素。这与相对稳定的茧丝原料需求出现了较严重的不协调,从而也将影响行业的平稳发展。

  ②生产发展仍有“瓶颈”

  近年的蚕茧生产虽然发展很快,但各地反映他们同时也遇到不少稳步发展的“瓶颈”,生产中也隐藏着很多技术风险。尤其是有些产区的蚕种单位,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原蚕基地建设不规范、蚕种微粒子病抬头、蚕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此外,一些地区种桑养蚕的传统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以及良种良法 、小蚕共育、省力化饲育、优良簇具等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质量检验监管体系不完善,防灾治病等服务体系缺失等等。总之,其条件和基础跟不上目前的发展规模,难以支撑其重负,需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

  ③茧价偏低,生产难以稳定

  受茧丝供求基本面的影响,行情低迷,蚕茧收购价和饲养成本形成了一条“反比曲线”,成本高了,茧价反而低了。这在经济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据报道,有的地方今年每张蚕种的蚕茧净收益仅34元人民币,仅是去年春茧的1/7。现在很多蚕茧产区的农民收入来源已多元化,种桑养蚕已不是他们唯一的增收项目。不少地方5-6元钱一斤(甚至更低)的茧价,“蚕农的账就算不过来了”,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增收项目,因此弃管弃养等问题就逐季严重,而且面广量大,将严重影响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也将给整个行业带来隐患。

  三、今后仍有很多不确定

  1、国外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

  我国丝绸出口经历了2006年大幅度减少后,近年有了一定的恢复。今年上半年出口的丝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由于目前国内外经贸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潜在的风险进一步积聚,国外市场需求潜伏着进一步萎缩的可能。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全球经济困难正在加深,美元贬值和国际油价、粮价暴涨引发的全球通货膨胀,使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下滑,需求市场的萎缩面逐渐扩大,对依赖这些主销市场的中国丝绸出口的影响将日趋明显,尤其对美国丝绸服装等制成品的出口近年持续下降的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有人认为,汇率对出口虽然影响较大,但致命的是国外市场的萎缩,目前对此尚无办法。

  此外,对欧盟实施的Reach(即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以及限制使用PFOS(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这类技术性贸易壁垒(业内对此还较陌生),对我丝绸出口带来的影响也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提到我们的日程上来,需尽早研究并采取应对措施。

  还有,印度是我国丝绸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丝类和坯绸需求量较大,但多年来,印度对其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一直怀有无奈而矛盾的复杂心理。自2003年以来,印曾先后对我国生丝和绸缎出口实行了反倾销。最近有报道,印度一些蚕业部长要求政府上调丝绸进口关税,加大打击丝绸走私力度,制订蚕茧最低保护价,并称以此来抵御中国丝绸产品对印度养蚕业的冲击。这虽还未成现实,但仍需关注。

  2、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走势可能带来新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经济趋势看,人民币的市场化日趋明显,人民币对美元出现持续走软的现象,升值步伐有可能变缓,并逐步企稳,专家认为今后汇率双向变动频率将逐步增强。这对相对单向变动来说,对企业业务经营又可能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甚至可能是个新的挑战。

  此外,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飙升,让欧盟一 度成为中国出口企业的“避风港”。不过,现在也面临失守的危险。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开始升值,9月2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首度突破10:1关口(即1欧元兑人民币9.9667元),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创下了新高。无疑,这对中国丝绸对欧盟出口将与其它商品一样,受到欧元区经济减速和欧元贬值的冲击。

  3、上调出口退税率能“解近忧而难除远虑”

  有丝绸企业负责人测算,丝绸产品出口退税率上调2%后,每出口一美元的产品大致能增加0.13元人民币的利润,这可降低一定的成本,缓解些生存压力,也有利于重振市场信心,但同时认为其影响作用可能难尽人意。

  首先,对这上调2%退税率的美好预期是建立在人民币维持现有比价基础上的,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这2个点带来的好处将很快被消化掉。

  其次,围绕这2个点,在出口价格上又将与外国进口商产生新一轮的博弈。有可能与过去退税率下调时我出口企业要求提价,将这部分退税成本转嫁给国外买家一样,此次外商同样会要求我降价。因此,这2个点的好处“还不一定补给谁呢”!

  第三,在当前成本增加,信贷环境紧张以及外需市场疲软等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人们担心上调出口退税率虽能解一时之痛,但仍难改变企业面临的多重困境,甚至还有可能给行业带来产品升级、产业优化、结构调整等的负面作用。

  4、需加快调整步伐

  世界经济下滑和全球通胀可能长期存在,成本上升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我国丝绸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有人曾告诫,要努力避免“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的侏儒”。当成本优势较强时,我们很多企业并没有实实在在地重视成本管理。现在国内外经贸环境困难,成本优势很弱或不存在了,企业如何对内部资源重新梳理,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确实是企业家们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当上游原材料涨价,在下游环节难以释放的情况下,企业如何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并在管理上精打细算,力求精益化,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要努力做到出口市场多元化,“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并内外销多条腿走路,既可消化汇率带来的一些市场风险,同时也能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业也是这样。我国丝绸业要坚定信心,在忧患中积极“缝制棉衣”,应对一个又一个“冬天”。这就是要抓住调整期的机遇,争取和创造条件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从根本上和更高层面上去解决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问题。要象一位丝绸企业家那样有即使“当掉裤子也要更换新设备”的决心来进行结构调整。这是逼出来的,没有退路。虽然这也是个痛苦的过程,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丝绸业更美好的明天。

  5、“福祸相依,得失相伴“

  2005年后,国际丝绸市场需求总体上有所减少,而我国的蚕茧生产规模扩大很快,茧丝供应压力较大。如上所述,从茧丝供求总量匡算看,今年上半年的供应是相当充裕的;按目前情况分析,下半年内外销需丝量即使比上半年有所增加,也不会增加很多;一般预计,即使秋茧生产出现较大幅度的减产,今年年内我国丝绸业仍难摆脱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半年行情明显上涨估计仍有难度。

  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近年的丝绸业如果没有多重的灾害而被动地减少蚕茧生产,以及如果没有因价格持续低迷而蚕农主动地减少饲养量,我国的茧丝供应规模可能更大,供求矛盾更加严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上述“被动”和“主动”两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求矛盾,避免了价格可能的暴跌,从而也相应地降低了对蚕茧生产的冲击程度。这对我国丝绸业也可谓“因祸得福”,使行业有可能避免出现象1996年那样大面积毁桑、砍桑等破坏生产力的“硬着陆”。不过,经济规律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往往非要“走”到那一步才能真正调整到位。这就又有难以预料的一面。

————————————————————————————————
说明:(1)、海关的进出口统计数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
(2)、蚕茧生产的统计数来自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