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达州市政府关于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
 

四川达州市政府关于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

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9-05   |  阅读次数:1103次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达市府办[2008]48号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意见

各县、市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蚕桑在我市具有明显的的资源优势,是我市的一大特色产业,为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转变蚕桑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现就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蚕桑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蚕桑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上个世纪70—80年代我市蚕桑产业的有效发展对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上个世纪末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蚕桑生产大幅下滑。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农民从事蚕桑生产的积极性逐步高涨,蚕桑生产呈现了恢复性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市蚕桑生产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基本建设扎实推进,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显著回升、出口创汇持续增多,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大蚕桑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蚕桑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努力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我市发展蚕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围绕市场建基地、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模式求突破”的发展思路,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步伐。重点抓好优质高产示范基地、重点乡镇、专业村、社及专业户建设,着力打造“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工程。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使全市良桑面积达到8万亩,实现年产茧80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达到1.6亿元。在全市建成年养蚕1000张的基地村150个,年养蚕200张的基地社500个,年养蚕10张以上的专业户5000户。达县、大竹分别建设5000亩以上的专业蚕桑基地3个,开江县、、万源市、渠县、宣汉分别建成5000亩以上的专业蚕桑基地1个,实现蚕桑产业合理布局和规模发展。

三、全面落实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一)加强桑树管理,提高栽桑质量。认真抓好桑树的培护管理、良桑的嫁接栽培。各县(市)每年初要及时落实人员、落实资金、落实任务、落实责任,抓好桑树的修枝整形、刷白治虫、除草施肥、良桑嫁接工作,同时做好新栽桑的定干施肥,做到栽植一批、管理一批、改良一批、见效一批,为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推科技养蚕,提高养蚕效益。认真实施“良种工程”,主推湘7920,嘉陵20号、湖桑32等优质高产良桑品种,积极推广“八字号”、“洞庭×碧波”、“两广2号”等优良蚕种,进一步加大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自动上簇及疫病统防统消等重点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强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地面育及条桑育等省力化饲养技术的示范推广,借鉴推广广西“滚动式养蚕”等实用技术

(三)强化机制创新,壮大龙头企业。蚕桑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生产环节联系紧密。各地要创新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到产业互促互动,各方共赢。要充分发挥大竹大枫树丝业有限公司等蚕桑生产加工企业的作用,深化加工,创造品牌,扩大出口,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在项目规划、技改资金的投入上要把蚕桑生产加工企业列入规划,给予倾斜。鼓励他们由单一收购型向生产、收购、加工一体化转化。业务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服务,从而加快蚕桑生产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带动型转变,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大枫树丝业有限公司建立的“公司+基地+农户”、“反租倒包”、“工厂化养蚕”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提升蚕业产业化生产能力。

(四)实行多元投入,强化资金保障。逐步建立以农民自愿养蚕、自主投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重点投入为主体和财政投入为补贴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在支农资金中安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蚕业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达县、大竹县等基地县、(市)结合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发展。

四、切实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把蚕桑产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快蚕业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促进工作落实,要强化部门配合协作,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投入蚕桑产业发展,蚕农修建蚕房用地应给予支持,减免有关税费和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优惠。要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全市蚕桑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达州市蚕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二00八年八月十八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