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桑螟虫在宁南爆发成灾,严重影响宁南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为了控制桑螟虫为害,降低桑螟虫口基数,增加蚕农收入,宁南县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引进绿色防控新技术,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建立测报系统,分区包片进行防治,在桑螟的防治方面已摸索出一套多措并举,防治结合的成熟经验。
一、宁南县桑螟虫基本特点
(一)羽化早。今年冬季宁南县气温整体偏暖,1月平均气温为7-21℃、2月份平均气温为11-27℃,较去年同期高3-8℃,利于桑螟虫羽化。2月15日宁南县中心技术员通过食诱剂监测,在披砂镇码口村2队诱捕到桑螟虫成虫,成虫羽化提前,比2018年提前约15天。
(二)基数大。2月21日,由县蚕业局副局长牵头,带领中心技术员、商学院学生,对全县越冬桑螟虫虫口基数进行调研,发现老树粗皮裂缝及田间杂草上越冬桑螟的基数较大,每平方杂草高达138头。
(三)范围广。经各乡镇中心技术员调查发现,宁南县25个乡镇100余行政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桑螟虫危害,受害面积23万亩,几乎涵盖宁南整个蚕桑种植区。
(四)世代重叠严重。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调查发现,各桑园同时存在老熟幼虫、蛹、成虫、卵以及不同龄期幼虫,由此可见桑螟在宁南出现了严重的世代重叠。
(五)持续时间长。宁南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之乡,年养蚕28.83万张,产茧26.89万担,从每年3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可养5季蚕,桑螟危害亦从3月持续到10月,危害时间长达7个月。
(六)危害大。桑螟虫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其一、二龄幼虫在叶背叶脉分叉处及芽苞内取食,三龄以后的幼虫吐丝缀成卷叶、叠叶并隐藏其中咀食叶肉,造成叶片仅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灰褐色透明薄膜或破裂成孔,还可传播家蚕真菌病,软化性脓病,脓核病,细菌性败血病,粪结病、卒倒病等。其在宁南最早被发现重视于2014年晚秋蚕期间,当时仅在松新镇和新村乡零星危害,到2016年,全县海拔1600米以下的区域几乎全部受害,受害桑园面积达80000亩,晚秋造成毁灭性的桑园30000亩,造成蚕茧减产15000担,蚕农直接经济损失2700万。
二、采取主要措施
(一)增加投入。2017年、2018年宁南县累积发放敌敌畏9160件、乐果1598件、辛硫磷948件,金额达190万,并先后采购太阳能杀虫灯700盏,电用杀虫灯200盏,性诱剂500套、食诱剂约28万亩次,金额达350万,桑螟虫防治药物累积投入金额540万。
(二)引进绿色防控新技术。近年来宁南县先后引进太阳轮杀虫灯、桑螟虫性信息素及桑螟生物食诱剂等物理、生物的绿色防控新技术,在全县大面积示范推广。利用桑螟的趋光性、两性需求及取食需求对桑螟进行大量的诱捕,从源头控制桑螟虫危害。
(三)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建立测报系统,分区包片进行防治。今年的桑螟防治工作由宁南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洪开明带队,县蚕业局局长为队长,各乡镇书记为骨干,村支书、蚕辅员及中心技术员亲自负责。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建立桑螟测报系统,每天一调查,每周一汇报,随时掌握桑螟虫发生动态,并根据桑螟发生情况分区包片进行防治。
(四)借鉴成熟的经验,多措并举,防、治结合。
一是晚秋蚕期间组织蚕农束草诱虫、冬季进行清园,清除田间及周边桑枝及杂草、集中焚烧,并翻土灌溉、用石硫合剂及生石灰进行刷白,破坏桑螟的越冬场所,杜绝桑螟卷土从来。
二是桑螟越冬代羽化初期,大面积使用性诱剂、杀虫灯、糖醋酒液及生物食诱剂,利用桑螟的两性需求、趋光性及取食习性大量诱捕桑螟虫,从源头控制桑螟虫危害,其中以食诱剂效果最佳,对幼虫和桑叶的防效分别为70%和77%。
三是养蚕间隔期,采用化学农药敌敌畏、乐果、辛硫磷等化学农药进行统防统治,消灭田间现有桑螟虫,实现虫口夺食的目的。
四是桑叶采摘期,结合采摘进行人工捕杀,能有效控制和减少桑螟虫危害。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