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织绸工受困于市场压力
来源:雅虎经济新闻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8-06
| 阅读次数:910次
在印度瓦拉纳西一间没有窗,仅能通过一扇门来采光的小屋中,一个骨瘦如柴的男人俯身坐在他的木制手织机前,来织五颜六色的金丝丝绸纱丽。
他将花十天完成这件美丽的六米长的衣服,并且会得到600卢布的报酬,这与他十年前完成同样的工作所得到的报酬所差无几。
由于自动织机一天能织成好多件成衣,对手工织衣构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使得手织纱丽的需求急剧下降,在印度其它地方,和中国一样,还有大约300000名位于印度北部城市瓦拉纳西的手工织布者,那里非常贫穷,曾经的繁荣时代已悄然远去,像Majid先生那样的手织衣者就挣扎求存。
竞争加剧也深深地影响着Majid的家庭:除了他为生活压力所煎熬,他还有一个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儿子Ashraf,帮助他织纱丽的四周花边。
此外,他15岁的女儿Rakshanah灵活地用脚踩着织布机的轮子在纺纱,那样子看上去就好像纱线就是从踏板朝上的自行车生产出来的。
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去过学校, Majid充满倦容的妻子说。像许多织布工的孩子一样,他们需要呆在家里干些体力劳动。
瓦拉纳西人权治安委员会发表言论说许多织布工和他们的孩子在最近几个月已经活活饿死了。
“养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啊,” Majid说,他自己看上去也相当憔悴,有些营养不良。当他展示他很用心织的莎丽的时候,这个为自己作品而骄傲的工匠无奈地说他已经失业了。“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他说。
传统在衰落
瓦拉纳西长期以来都以它的丝绸纱丽而著名。在印度,手织纱丽对于这座古老城市来说的重要意义就像茶之于大吉岭或纸型装饰之于克什米尔一样。
由于古老宗教经文里的赞誉,在16、17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特别有名气。莫卧儿王室人员对丝绸莎丽具有强烈的忠诚度,以至于很多工匠都改信伊斯兰教了。今天,90%的瓦拉纳西的织布工都是穆斯林教徒。
“即便是在21世纪, Varanasi的丝绸莎丽和面料是依然保持着编织传统最美好,并且最精心制作的的纺织品“ ,引领印度时尚的设计师Rahul说。
虽然今天, 印度经济在其他方面呈现一片繁荣,但Varanasi的织布工们正像其他成千上万的印度人一样被市场排挤出去。他们居住在只有狭窄车道的邻里,远在那些拥挤在印度最圣洁的印度市集的游人的视线之外,他们挑选着手织丝绸-或机制绸缎-非常非常便宜。
随着越来越多的印第妇女选择穿牛仔或者套装, 人们Varanasi精细编织的品味正在逐渐消失。 那些中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妇女们的壁橱曾经塞满了各种颜色款式的奢侈的手工莎丽服。但现在她们买这样的服装仅仅只是为了她们的嫁妆。
变化无常的时尚却在恶化着织布工的境况。 侈奢、流行中的衣服饰物比如小金属片、水晶和刺绣和大批量工业化产品相比,-更适合一些较为简洁的丝绸上。
印度工匠艺人福利救济协会的首席执行官Adarsh Kumar解释道,由于结构上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织布工的的境况变得很糟。 许多织布工苦于处理与那些贸易商们的关系,因为贸易商并不打算购买他们的产品或提供公平价格,但继续阻止他们将产品转卖他人。这家位于新德里的协会一直致力于为工匠们寻求新的进入市场的方式。
自从手织布者们因为村落的差异和种族姓氏的不同慢慢地由一个群体分化为一个个小派系,他们已无法凝聚在一起找出干这行更有效的途径。
比如,有一个企业家想向手织机进行投资,可他却发现他无法把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织布工召集到一处来完成这项项目,Kumar先生说。
“我们真正希望的是我们的手艺在印度能很好地保留下来,就像在意大利,那里手工织品有着很高的价值。但这一风尚还没有在印度流行。”他补充说,“例如这些手艺也可以被用于制作窗帘。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发现有这种转变。”
转向非熟练劳动工人
然而,另一种不同的过渡转变却慢慢地悄然发生了,那是从手艺娴熟的劳工向体力劳工的转变。事实上,许多织衣者正从事拉人力车和日薪制的建筑工地的活。
在Majid家附近的许许多多织布者的小屋中,往昔传来的那一下又一下的织机的敲击声现在都听不到了,屋里感觉空落落的。相反,那些成就精湛的手艺的木制手织机都静静地躺着,上面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
Nizamuddin Ansari从去年开始就停止了手织机的工作,开始做一名人力车夫。做织布工的时候,他每星期只能挣300卢布,和他十年前挣得钱一样,那是远远不能养活他七个孩子的。
作为一个人力车夫,他每天能挣125卢布。两个工作都是那么艰辛,他说:“踏人力车弄伤了他的脚,每天俯身对着织布机弄伤了我的胃。”但Ansari先生仍说他依然渴望他能从事于编织设计图案,将这项手艺在他的家族中数百年的流传下去。